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治理者說:破解“四新經濟”的制度藩籬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  李耀新
2015年03月11日04: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最近很多外地朋友問我,上海正在發展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能在GDP中佔比多少?今年准備有多大規模?我覺得很難直接給予回答。

  當前,我國從快速發展期逐漸邁入調整轉型期,上海更是到了“最不典型發展,最典型轉型”階段。走出一條以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發展道路,成為上海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

  我們考慮,不能再人為地把產業區分為新和舊了。一些全球知名企業之所以長盛不衰,就在於依靠技術創新獲得源源不斷的領先優勢。一些風靡世界的品牌抑或是奢侈品,其實大部分都沒有超出紡織、時尚、日用品等類別范疇,是傳統意義上的傳統產業,只是經過創新挖掘做成了高精尖產業。可見,任何產業都存在創新的條件,傳統產業經過改造升級,一樣可以從低端走向高端。

  綜合考慮技術前沿和產業實際,上海提出了“四新經濟”模式。這是依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應用和模式創新為內核的新型經濟形態。“四新經濟”具有相互滲透、跨界融合、高速成長、輕資產等特性,既體現國際產業發展最新領域,也包括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更注重無形資產、核心團隊、智慧發展和核心競爭力。

  根據上海現階段發展特點,我們確立了三類“抓手型行業”。一是機器人、3D打印、智能傳感器等12個引領制造業發展趨勢的重點方向﹔二是智慧照明、移動醫療、車聯網等10個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先進方向﹔三是網絡視聽、互聯網金融等14個跨界融合催生的新型服務業態。我們設立對口的專項基金,鼓勵建立企業創新聯盟,打造創新型的“四新”產業基地,還專門配備了人才實訓基地,把人才作為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新形態呼喚政府新作為。過去政府通過土地指標、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等扶持傳統產業的方式,顯然難以適應“四新經濟”的新需求。我們的體會是,必須勇於打破思維定勢和既有模式,政府不能再大包大攬,要主動簡政放權,探索“負面清單”與“正面引導”相結合的管理方式。特別是,要立足服務轉變政府職能,健全服務轉型、服務創新、服務企業、服務人才的體制機制,替代傳統的招商引資、審批管理體制機制,徹底破解“四新經濟”發展的制度藩籬。

  在推進“四新經濟”過程中,我們不做頂層規劃,不分傳統和現代,不規定統計口徑,不鎖定范圍和發展內容,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堅持從政府導向轉向市場導向,從單純的技術導向轉向創新導向。堅持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發展,上海一定可以為國家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貢獻更多的有益經驗。

  (本報記者  勵  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1日 05 版)

(責編:白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