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家庭是個好東西

胡一峰
2015年03月11日04: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如果說,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無法選擇,那麼,成人后如何塑造自己的小家庭,卻與自我意志密切相關。對於黨員干部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    

  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這三個“注重”,是中國人千百年來遵行的優良傳統,也是維系中華精神的一塊文化基石,引發了今年兩會代表委員的共鳴和熱議。

  前賢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家”視為由個人而至天下的重要紐帶,而“齊家”之“齊”又有賴於好的家教和家風。因此,在中國,無論對個體還是社會來說,“家”都是一個溫暖而有內涵的概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重視家庭建設以及三個“注重”,帶給人們許多新的思考和啟發。

  當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大規模流動,社會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家庭呈現出結構簡化、規模縮小的態勢,但家庭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意義並未削弱,反而在新的層面得到強化。家庭對人的情感慰藉作用就是如此。現代生活節奏很快、經常令人有“壓力山大”之感,家庭為人們提供了避風港,讓繃緊的神經得以放鬆,心靈重回寧靜。

  同時,家庭的情感意義也滲透到家庭各項功能之中。以養老為例,孔子早就敏銳地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也就是說,養老不僅是給父母一口飯吃,還要有“敬”。其實,幸福的晚年僅有倫理層面的“敬”還不夠,還需情感層面的“親”。隨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孔子所謂的“能養”必將以社會化的方式變為最基本的養老需求,對“敬”與“親”的要求則將進一步提升。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或許可通過道德教育習得,但發自內心的親近感卻非一朝一夕可以養成,它有賴於長時間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家教和家風的熏染。

  另外,當代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道德建設的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家庭對於道德養成的意義也隨之凸顯。作為社會化的一環,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學校,也是“規矩”養成之所。我們為人處世的很多基本法則是在兒時的飯桌上或長輩的言談舉止中學到的。家教和家風,體現的正是家庭的道德規約力。一個人長大了是否“守規矩”,與其家庭密切有關。

  如果說,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無法選擇,那麼,成人后如何塑造自己的小家庭,卻與自我意志密切相關。對於黨員干部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好的家庭,洋溢著正派清朗的風氣,家庭成員志趣相投、互相規約、和睦美滿。畸變的家庭卻以權勢、財富為“共同目標”,夫妻為奸、父驕子奢,最終成為社會肌體之癌。歷數這幾年被打掉的“大老虎”,往往出現家庭式甚至家族式貪腐的特征,抓住一個就牽出夫妻、父子、兄弟以及小姨子、大舅子等一堆,教訓何其深刻。

  回想30多年前,鄧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長地說過,家庭是個好東西。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下,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讓相親相愛的親情從一個個家庭流淌到全社會,使下一代健康成長、老年人老有所養,注重家庭建設可謂正當其時。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1日 05 版)

(責編:白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