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鐘聲:走出一條經濟發展的新路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向好之勢,穩增長和調結構相輔相成的面貌,在世界上堪稱一枝獨秀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世界性的熱點話題。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保持區間調控彈性,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繼續實施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中國兩會傳出經濟發展總體從容向好並為未來持續發展“蓄能”的信息,繼續向世界經濟注入信心因子。
很多國際輿論觸悟到中國經濟的強勁之脈。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稱“中國經濟出現了人們期待已久的再平衡”﹔《紐約時報》的文章認為,設定一個較為緩和的增長目標是“邁出了有益的一步”﹔路透社專欄作家彼得·塔爾·拉森認為,調低經濟增長目標是中國成熟的表現,相較過高的經濟增長目標,7%這個數字更有利於中國的進步﹔美國《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增長並不是真的慢下來了,7%的增速對於一個世界主要經濟體來說仍然很快。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向好之勢,是一串串有力的數字和事實支撐起來的。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8%,美國則為15.3%。而中國7.4%增速所對應的經濟增量已達到8000億美元左右,超過瑞士等國家的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新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約為1280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約3%,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第一大國。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認為,人民幣“正從‘新興’支付貨幣過渡為‘常用’支付貨幣”。
望表知裡,生機盎然。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當前,中國工業逐漸向高端化轉型,產業結構優化趨勢繼續。2014年中國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12.3%、10.5%,而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自2013年首次超過制造業以來,增速亦超過第二產業。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今日美國報》的文章發現,中國消費者花錢越來越多,“為全球企業創造的潛在機遇便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蘋果公司最新財報頗見說服力——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其最重要的手機市場,過去5年該公司在中國的營收從10億美元暴增至380億美元。
凝神聚力,開拓創新。新常態下的中國盡顯改革的決心和信心。在世界經濟版圖中,中國穩增長和調結構相輔相成的面貌堪稱一枝獨秀。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創新驅動蔚然成風,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醫療、網絡教育等新領域成就斐然。美國學者裡夫金在其新書《零邊際成本社會》中預測,隨著物聯網基礎設施和協同共享機制的構建,中國向零邊際成本社會的邁進將確保其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中的領袖地位。
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總是令世界驚嘆,甚至讓西方一些高度抽象的經濟理論難以解釋。的確,中國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的新路,前景廣闊。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1日 0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