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為何顧慮重重困難重重?

全國人大代表孫維聯合有關機構用大半年時間,對33744位在校大學生和5357位畢業兩年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64.9%的在校大學生有創業想法,20.7%目前沒有創業想法,還有14.4%的人仍在猶豫不決。有創業想法的受訪者中,九成以上的人還沒有開始行動。從五千多位畢業兩年的大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有六成的受訪者在讀大學期間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接近七成的人目前創業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還有17.3%的人的創業項目處於虧損狀態。(3月5日西部網)
假定孫維代表和有關機構開展的調查,樣本數據真實且具有代表性,可以說明,大學在校生和畢業生投身創業還不夠踴躍,人數還不夠多。64.9%大學生有創業想法,但這其中有九成以上的人沒有開展行動,即真正選擇創業的人不過64.5%之中的一成。盡管很多人聲稱將在畢業后找到工作,再過幾年考慮創業,但事實上,找到相對穩定和滿意的工作之后,願意放下一切從頭開始的人並不多。
為什麼那麼多有創業意願的人最終沒有選擇創業?年輕人究竟有著怎樣的顧慮,跟現有政策的哪些方面有關?可以進行怎樣的調整改進?近些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及各地高校,此外還有企業家、企業家組織,都在積極為大學在校生及畢業生群體提供創業教育、輔導、培訓。會不會是這些創業教育、輔導和培訓不太具有吸引力,或者把創業創新的使命說得過於宏大崇高、把創業者會受到的壓力描繪得過於嚇人、把中國創業營商的難度進行了不太恰當的夸大,從而非但沒有起到堅定在校生及畢業生創業決心的作用,相反讓人陷入更為糾結的狀態?
這份調查還顯示,相比老師、專家和投資人,在校大學生們更傾向於讓成功企業家、曾經創業的學長來作為自己的創業導師。而很多創業指導的書籍也大多以成功的創業企業為藍本,辨識梳理出所謂的創業法則。實際上,這很可能就是誤區所在,既會讓人高估創業難度,也會產生對市場和客戶的輕視心理。美國創業狂人史蒂夫·布蘭克和鮑勃·多夫所著的《創業者手冊:教你如何構建偉大的企業》一書就曾談到,創業建立的企業,本質上只是一個尋求可升級、可重復、可盈利商業模式的臨時組織,套用成功大企業及其成功模型、商業模式完全不可行。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不是科技創新驅動的創業,大學在校生和畢業生應當首先找街頭巷尾常見的小飯館,或者水果攤,將那裡的老板作為學習了解商業邏輯、市場風險、客戶需求、資金鏈管理的第一個老師,這對於樹立創業信心也很有好處。
下一個問題是,已經選擇創業的在校生、畢業生,生存發展情況並不樂觀,接近七成的創業者月收入不到3000元,還有17.3%的人面臨項目虧損。中外各國,不同的市場環境,多數企業的生命周期都不長,創業的成功率也高不到哪裡去,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一點並不奇怪。特別是在創業教育、輔導、培訓及其他各方面資源支持不到位情況下,投身創業發展的大學在校生和畢業生數量還相當有限,不排除其中就有很多可能成功的創業者或創業項目被擋在門外,從而進一步拉低了創業成功率的數據。
盡管如此,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慘淡到百分比個位數甚至更低(創業收入過萬也不能簡單稱之為創業成功),還是需要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積極對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有著學生創業傳統、創業成功率很高的高校的經驗,增強對大學生創業發展的扶持支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副院長黃亞生等人所著的《MIT創新課:麻省理工模式對中國創新創業的啟迪》一書中就提到,麻省理工學院已形成了完備的創新流程體系,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生,都能在校內獲得以下機構的服務:創業項目實驗室,創業課程輔導機構,幫助申請專利並申辦牌照的機構,技術許可機構,幫助完善商業企劃、組建公司的機構,為創業者提供一對一長期服務的機構。校方還設立了多項激勵師生啟動創新創業的獎勵方案。相比之下,我國很多高校僅僅是在教育、科技主管部門支持下,出台實施允許學生休學創業的政策,邀請一些企業家開辦創業講座,而沒有給予實質性支持——進一步說,我國各地各類高校要具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對創新創業的支持能力,不僅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進行資金注入,鼓勵高校仿效麻省理工模式建立起社會化的籌資方式,更要以高校優勢學科、專業為依托與相關領域的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借助企業的力量完善各類創業支持機構。
文/鄭渝川
(來源:紅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