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兩會觀:讓傳統在時代土壤裡綻放

“元宵節、重陽節應該放假,引導年輕人常回家看看”“不能讓老藝術家人走藝也走了”“尋找真正走進學生內心的方式”……隨著今年兩會拉開大幕,有關傳統文化的議題,熱度不減。
兩會年年開,文化是熟臉,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總是難以缺席的常客。不過關於這個話題,今年有一個小變化:代表委員們談重要性的少了、講實效性的多了,談怎麼看的少了、講怎麼辦的多了,“方法論”在增加。
古人雲“操千曲而后曉聲”,就是注重實踐、講求方法的務實態度。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代表通過探索“小文化課程”平台,建議優秀文化進校園須形式多元,“不能暴飲暴食”﹔蘇州評彈團副團長、中篇評彈《雷雨》的創作者之一盛小雲委員,從師生的掌聲和歡呼聲中深深體會到,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要“把握年輕人的審美”。這些觀點和建議現實針對性強,非從自身體驗出發而不可得,展示出獨特的積累和思考,體現出建言的質量。
兩會是參政議政的民主殿堂,也是觀點爭鳴的言論廣場。無論是溫和的建言還是激烈的爭論,兩會輿論場激發的正能量,都唱響著政治發展的和聲,影響著國家前行的方向。既要多一些大局意識、長遠意識,更要多一些問題意識,多一些睿智之言、務實之策,這既是參政議政的目的,也是公眾的期待。正因此,當討論新型城鎮化與文化保護這樣的宏觀問題時,是不是還應向前一步,更多著眼於亟待改善的細節?當提出傳統年節應入法定節假日時,是不是也應遞進一層,強化假日與傳統之間的文化紐帶?
作為一個現代公民,選擇怎樣一種精神生活,是越來越重要的現實命題。對一個轉型爬坡的國家而言,如何在互聯互通的全球化浪潮中賡續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是更為艱難的時代考題。奧斯卡獲獎動畫片《超能陸戰隊》在國內持續熱映,機器人“大白”在網絡上成為年輕一族的新晉偶像,這從一個層面映照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社會學者愛德華·希爾斯在《論傳統》一書中,視傳統為“被人類賦予價值和意義的事物”。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如果隻有外來之物,他的面目就永遠是模糊的,即便身高體胖,恐怕也只是“虛胖”。
泰戈爾曾說,“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蘊藏於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裡播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但歷久彌新,彌散著獨特的魅力與氣質。兩會上,多一些真知灼見,多一些操作良策,多一些既“破”更“立”的思路與方法,相信,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當代社會中,能為一代人雕刻出深沉的價值追求。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06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