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藝:小學學繁體字別忘了甲骨文教育

文/胡藝
3月4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小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吁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增加到小學課本裡,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3月5日《新京報》)
這並非是第一次有人建議恢復繁體字教育。近年來,有關恢復繁體字、重視繁體字的建議、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前幾年,宋祖英、關牧村等21名文藝界政協委員也曾聯名遞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讓孩子們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曾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被稱為“千分大考”的復旦水平測試,語文第一題就是辨別繁體字書寫錯誤,讓不少考生干瞪眼。武漢大學國學班招生考試,也傳出考生們被滿紙繁體字考題嚇蒙的消息。
針對恢復繁體字教育的建議,教育部原副部長章新勝曾明確回應:“教育部得依法行政,語言文字有法。”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則表示,簡化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進步,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全民素質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應該承認,在與海外華裔、港澳台同胞交流,在書法、藝術作品中,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繁體字仍然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並不意味著需要在小學課本中加入繁體字,強制學生學習繁體字,更不是恢復繁體字。因為繁體字的筆畫結構比較復雜,其認識與書寫都不太方便。經過幾十年時間的推廣、普及,簡體字因為辨認、書寫方便,節省時間,早已為社會接受、認同。現在,在一般場合已經不再使用繁體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文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規范漢字表內也有繁體字和簡體字對照表,並不影響公民在特殊情況下辨認、書寫繁體字。
如果大學在漢語、歷史等專業學生中開展繁體字教學。如果有人出於工作、學習與古文化研究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愛好,自己主動學習繁體字,都另當別論。但是大學教授建議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加入繁體字,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認識繁體字,一刀切恢復繁體字教育﹔大學讓學生辨別繁體字的書寫錯誤﹔大學考試試卷上滿紙都是繁體字。政協委員不遺余力推銷繁體字,豈不是與推廣規范漢字的初衷背道而馳?請問這些專家教授與政協委員,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到底該寫簡化字還是繁體字呢?
盡管學習繁體字對傳承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我並不認為,繁體字就是傳統歷史文化的精華,更不認為恢復繁體字教育就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不二法門。現在,時代變了,文字書寫也應該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審美理念。不能總想著“復古”。我國從甲骨文開始,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嬗變,才演變成了繁體字。按照某些專家學者、政協委員的邏輯推算下去,我們學完繁體字,是否還要從故紙堆裡翻出甲骨文來學習?因此,筆者認為,政協委員的建議不能充滿甲骨文思維,而應該與時俱進。學習繁體字應由個人興趣與工作學習需要說了算,根本不必上升到全民學習、在中小學課本強制植入繁體字的高度。
(來源:齊魯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