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恨秦檜何必拿雕像撒氣?

2月23日,大年初五,游客在河南淮陽太昊陵內的岳飛觀前打“秦檜”。在太昊陵內的岳飛觀前,跪著奸臣王俊、萬俟、秦檜、秦檜妻王氏、張俊等5人鐵鑄像,凡是參觀岳飛觀的游客都會到這兒打“秦檜”,以泄對殺害民族英雄岳飛的仇恨,數百年以來,鐵鑄像被人們拍打的光光亮亮。(2月25日新華網)
“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奸臣秦檜因為“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而臭名卓著,因而被世人綁在歷史恥辱柱上唾罵了千年。奸臣當然該打,但應該在心中狠狠抽打,在思想裡狠狠抽打。拿雕像撒氣,這算咋回事?
秦檜雕像雖注入了情感元素,但總歸是一尊雕像,因而就是一種旅游資源。按照《旅游法》: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應當愛護旅游資源,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范。發泄心中對奸臣憤恨的途徑有多種,但不該用不文明的方式來糟踐旅游資源。尤其是秦檜“跪”著的雕像,它早已不再僅僅代表一個歷史人物,而是一種反面的精神圖騰,被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含義,不僅是對其人罪行所作的永久的精神審判,更傳遞出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宏大歷史觀。保護它是為了供后人好好“瞻仰”,以達到警鐘長鳴,時刻警醒之目的。
如果說扇雕像耳光尚可理解,但懵懂無知的孩子或爬或騎在雕像上嬉戲玩耍,就很令人擔憂。這第一層面的擔憂,就是對諸如“到此一游”等不文明行為的不自知。有人說,中國游客喜歡走到哪兒刻到哪兒、玩到哪兒寫到哪兒,這雖然有些夸張,卻也是近乎真實的現實。何以至此?恐怕與家長的這種無意識“示范”不無關系。人人憎恨秦檜,但需要有恰當的恨的方式,正如愛一樣東西不能據為己有,恨一樣東西,不該“恨屋及烏”,欲破壞之而后快。
這第二層面的擔憂,就是容易在孩子內心種下以惡制惡的種子。我們需要在孩子宛如一張白紙的內心書寫愛與理智,多播撒精神成長元素。一切的偏激化情緒化,都不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特征。面對秦檜雕像,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可以動口,不該動手,將內心的“打”和外在的保護統一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文明進步。打秦檜雕像看似無傷大雅,其實是一種國民心理不成熟的表現,尤其利用公眾情感為自己的不文明撐臉,是一種缺失公德意識的偽道德,更是膚淺而可笑的文化陋習,對孩子的精神戕害是潛移默化的,必須摒棄。
文/晴川
(來源:紅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