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新知:來,算一算體感溫度

冬天刮風時,人們總會覺得特別冷,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刮風本身並不會讓氣溫降低。比如說同樣在10℃的氣溫中,不刮風是10℃,刮風也還是10℃。但是,刮風卻可以讓體感溫度降低。
我們身體平時所感受到的溫度,並不是真實的大氣溫度,而是身體周圍那一層薄薄包裹的空氣層(以下簡稱“小氣層”)的溫度。
天氣冷,氣溫比體溫低,這時候身體在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地為你加熱小氣層,所以小氣層的溫度是比氣溫略高、而比體溫略低的。如果此時一陣大風吹過,好容易才被你身體加熱好的小氣層就一呼啦被吹跑了,換成溫度低的“新”小氣層過來罩著你,你自然就覺得冷了。
同樣道理的,還有濕度。濕度也會影響體感溫度。比如,天冷時,濕度越大就越冷﹔天熱時,濕度越大就越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和上海:同樣氣溫下的夏天,上海更覺悶熱難耐﹔而同樣氣溫下的冬天,上海更覺陰冷刺骨。這就是濕度在對體感溫度發力。
其原理也不難理解:夏天時,皮膚表面的汗液蒸發能帶走一部分熱量,但如果在一個潮濕環境中,汗液蒸發就比較慢,散熱也就慢,你會感覺更熱。而冬天時,你保暖全靠衣服的隔熱效果,而水的導熱性又比干燥空氣強,也就是說,潮濕的衣服比干燥的衣服更導熱,也就更容易把你身體的熱量散失出去,你就感覺更冷。
除此之外,太陽輻射也能影響體感溫度。在同樣氣溫下,陽光燦爛時的體感溫度,會比陰雲密布時要高一些,這一方面是因為太陽輻射本身能提供熱量,另一方面也有天氣對心理暗示的作用。
那麼,體感溫度是如何計算的?
體感溫度有一些非常簡化的計算公式,比如說,在風速前面乘個簡單系數,在濕度前面乘個簡單系數,然后加到氣溫的數值中,算出一個結果。當然,仔細說來,這麼算是非常粗糙的。因為風速和濕度對於體感溫度的影響,並不是用一個系數就可以決定的簡單線性關系,而是隨著季節和地區的不同,會有較大差異。況且再考慮到太陽輻射,日照時數、雲量等的綜合計算也很復雜。
還有,日最高/低溫度對於體感溫度也有影響。比如,一座城市A,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很暖和,夜裡氣溫驟降﹔另一座城市B,晝夜溫差很小,白天也不暖和,夜裡也沒特別冷。此時兩座城市的日平均氣溫很可能是一樣的,但兩座城市居民的體感溫度肯定就不一樣了——大家通常在白天活動,對白天氣溫的記憶會更深,而晚上反正回家鑽被窩了,夜裡降溫根本不知道,所以A市的體感溫度會更高一些。
另外,人群由於個體差異,對氣溫的耐受度也不一樣。比如在冬天,老人會比年輕人感覺更冷,而一個身體虛弱的病人也會比健康人感覺更冷。
以上,正是因為體感溫度的參數過於多,參數的影響又過於復雜,所以目前並沒有一個確定統一的公式給大家用,現有的簡化計算也隻能提供部分參考。各地氣象部門在長期的觀測和預報工作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型的訂正值,也可以用於體感溫度的研究。
有人問“穿衣指數”到底准不准?其實,這種類型的生活指數,包括什麼感冒指數、洗車指數,參考意義都比較弱,准不准全看個人。
單就穿衣指數而言,一個人穿多少衣服,除了氣溫和體感溫度,還受限於工作環境、個人習慣等諸多因素。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3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