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台八套黃金檔正熱播《憨妻的都市日記》。隨著劇情的深入,大陶紅飾演的金多寶越來越征服觀眾的心。她讓人想起了20多年前的熒屏形象劉慧芳。上世紀90年代初播出《渴望》時,中國還沒有步入市場經濟的快車道,但好人一生平安,留下真情從頭說,為市場弄潮的中國人,准備好了道德天平和心理指南針,以致《憨妻的都市日記》播出時,人們一下子嗅到了20多年前的那種溫暖心靈的味道。
《憨妻的都市日記》以喜劇的形式,以詼諧的表現手法,講了一個名符其實的中國故事。這是主人公金多寶的故事,是一群人的故事,也是中國走向改革開放深水區面臨各種問題和瓶頸如何向前的故事。當然,電視劇主要是關注人的問題。因此,人這個關鍵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沉浮,始終是文藝作品關注的問題。中國人特別是普通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喜怒哀樂,也是中國故事講述者必須首先關注的問題,這既是接地氣,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關於人的學說的有益實踐。因此中央領導同志強調,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講好中國故事。《憨妻的都市日記》無疑是近年來體現了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好作品。
金多寶是一個農村婦女。電視劇給了她一個足以表現性格和心靈的宏大舞台。從小城的蔬菜西施,到皇城根下的保姆,也就是從農村到都市,這是億萬中國人都有親身體驗的生活軌跡,也是改革開放的定海神針給很多中國人劃出的騰挪伸展的生活半徑。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擇業和生活居住的自由,這應該是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最大紅利。不管是在哪裡,人人都有追求財富的權利,人人又都有捍衛心靈價值的權利。金多寶面對著時空轉換的一個又一個人,她的心靈沒有迷失。她的故鄉山東,布滿了紅高粱,布滿了孔孟之道的營養液,她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心性。她在各種各樣的與人交道中,沒有使用道具,始終讓自己的心靈說話。她的丈夫,是一個暴發戶,與女秘書大玩含糊﹔她受雇的主人,是一個悲觀厭世主義者,有點像美國著名小說《赫索格》的主人公,心理上有疾患。她以中國傳統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樂於助人之心,幫助兩個男人回歸正常心理。她與丈夫重歸於好,她受雇的主人也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和陰影。
歷史與倫理,始終是哲學家關注的兩大問題。從欲說當年好困惑,延伸到浮世繪般的市場經濟大潮情境下,在人到中年,面臨著婚姻問題、事業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的交叉小徑的路口上,怎樣生活生存下去,怎樣給歷史交卷,給社會交卷,給自己交卷,考驗著每一個人。《憨妻的都市日記》展示了各種各樣的臉譜,這其實是中國這些年來各種心機各種表現的典型化。電視劇告訴我們,誠實,善良,樂於助人,仍然是支撐一個民族的心靈不傾斜的堅實支點。由此,我們不難理解2000多年前,孔子仁者愛人那淳厚古朴聲音的歷史穿透力,不難理解一個泱泱大國執政黨的總書記,總是告誡我們要弘揚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電視劇也讓我們感到,我們淳朴的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變了的是物質提升的大環境和日益文明的生活方式,但不變的是中國傳統的美好品行,不變的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潤土,這也是一種對土地對文化對國家的絕對忠誠,這是中國故事的魂。
電視劇讓我們喜愛金多寶,她身上有一種憨傻之氣,有人說她是中國的女阿甘,除了大陶紅的演技精湛是一個重要因素,也與主人公執著追求夢想有關。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中國夢就是由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組成,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夢之隊的一員。電視劇編導顯然有將中國故事植入中國夢的創作主旨,這種主旨符合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實際和心靈實際。金多寶是一個普通人,她知道實現自己夢想的方式,隻能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靠自己的獨立自強去獲得。她不屈從商品化和消費主義的潛規則,她依靠的是自己有實力的正當打拼。這樣的夢想實現方式,我們要大聲喝彩,我們特別要尊重和敬重。
能否講好故事,體現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世界范圍來看,每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家和藝術家給我們講述了他們自己國家的精彩故事。我們從雨果的《九三年》,看到了大革命風暴眼的法國故事﹔從德萊塞的《嘉莉妹妹》,看到了快速崛起的美國故事﹔從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看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捍衛和保衛家鄉的俄蘇故事。中國作家和藝術家創作了很多中國故事,他們成了中國民族記憶的一部分,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我們高興地看到,《憨妻的都市日記》也是一個中國好故事,為中國故事增添了一道風景線。
中國故事,中國氣派。它需要中國的文藝工作者去發現和提煉。讓中國好故事家喻戶曉,讓中國好故事在寰宇流傳,在歷史的天空回響,這應該是中國文藝工作者應該承擔的使命。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