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的6名医生在东单体育馆打羽毛球时,隔壁的篮球馆里,一名男子倒地猝死,6名医生联手抢救,赶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体外除颤。随后男子被送到同仁医院急诊科,目前生命体征平稳。(见3月27日《北京晚报》)
这位男子是幸运的,正如网友所言,“这阵容太豪华,就是一个高级别的MDT(多学科会诊)啊。”“以后要围着协和医院遛弯,吃饭也得在协和医院附近。”就连协和医院官微也忍不住“傲娇”地宣布:这是继协和医院骨科医生在东单救治摔伤老人、ICU护士在东单抢救猝死路人、妇产科护士长在东单地铁急救晕厥路人,协和医学生在东单游泳馆抢救溺水者后,对“东单是世界上最安全区域”的再次证明。如此回应道出了一个普遍事实,近年来有医务人员参与的院外现场急救,其成功率的确高出许多。网友调侃背后,其实也表达了“如果能随时随地遇到精通急救的‘豪华阵容’该多好”的愿望,人们外出时也会更有安全感。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不可能。几位医生虽阵容豪华,但采取的仍是最基本的急救措施。现场急救的最基本能力,是判断是否存在心跳呼吸骤停,是实施心肺复苏术。其中,通过触摸心前区和大动脉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跳并不难,掌握心肺复苏术则只需多练习即可,更何况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开始配有自动除颤设备,操作简单,效果也很好。其他急救能力如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脊椎损伤患者不随意搬动等,也都比较好掌握。
正如参与急救的一名医生所言,基础心肺复苏技术和自动除颤仪使用培训并没那么高精尖,现有的课程只需两三个小时就能掌握,另一名医生则鼓励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大胆按”。假如能够强化急救知识全民培训,相信能做到熟练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普通人,会越来越多。
信心比能力更重要,但当下公众还普遍存在“不敢救”的心理。一方面很多人还未通过现场急救的真实案例树立信心,更重要的则是担心救人不成反惹事。因此,还需对勇于施救者给予免责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