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标配AED后还要让公众会用敢用

张田勘

2020年01月20日08:1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标配AED后还要让公众会用敢用

  据媒体报道,在近日北京市两会上,院前急救、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两位人大代表建议推动布设AED、加大急救培训力度。据悉,北京今年将增加公共场所AED数量,各地铁站均要安装AED。多名委员提出,应通过急救知识和急救设备普及等措施,加强院前急救,为突发心脏病患者赢得急救黄金时间,并通过立法免除施救者“想救不敢救”的后顾之忧。

  从医学上看,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多数是突发心脏病导致的心搏骤停。如果在发病现场有AED,并对发病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心脏和人工呼吸),就有可能挽救心搏骤停者的生命。而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心搏骤停的救治主要依赖于在场人员的急救能力,通常患者倒地后的5分钟是心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最佳抢救时间。之后,救治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死亡概率将提高7%~10%,若患者在倒地1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概率就十分渺茫。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SCD)的人数约为54.4万人。而且,一些大城市的猝死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城市猝死人数攀升,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增加、老龄化、生活压力增大等。但不能忽视的是,公共场所突发心脏病很少有人施以援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不会用、不敢用AED,同时也不会心肺复苏。国内外有关突发心脏病救治的数据对比也能证明这一点。中国心肺复苏成功率仅有1%~2%,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可以达到40%甚至50%。

  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鼓励人们勇于抢救公共场所突发疾病的患者和其他病人并免除其后顾之忧,在法律上已经没有问题。但是,仅有法律的保护还不够。在所有公共场所配备AED后,关键是如何让人学会使用,即便不是人人都会,如果有50%以上的人会用AED,也会实施心肺复苏,就可以把心脏性猝死人数大大降低。

  尽管AED的操作很简单,甚至可以媲美“傻瓜相机”,但是也需要相关的培训。对此,有很多委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例如,让院前急救科普、急救知识进学校、进社区;将急救培训纳入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内容;在小学阶段,就把心肺复苏和如何使用AED作为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来培训;对从事特殊行业的人员,如警察、社区街道工作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进行培训。

  即便如此,AED普及情况也并不能满足公共场所的急救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扩大AED和心肺复苏使用的范围。针对这种情况,已经有城市提出了新的措施。目前,北京、深圳等城市已经把AED纳入信息系统,利用网络功能智能化地现场指导公众对突发疾病者进行急救。公共场所存放的每一台AED,都与急救中心控制台相连,只要其中一台AED移动,启动除颤,急救中心都能及时收到信息。这种利用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的举措还可以再深入一些。例如,在所有装配有AED的地方,都连接一个语音和视频软件,并且配有屏幕显示。一旦有人触及和取下AED,软件就可以发声和播出视频,教人如何操作。如此,即便是初次使用AED而忐忑不安和不敢使用的人,也可以在语音和视频的指导下大胆操作,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当然,在各个公共场所配备AED只能算是智慧城市的一小部分,下一步还要应用信息时代的人工智能,设计出能在线实时播放和指导如何使用AED和心肺复苏的软件,这才算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真谛,更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希望AED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普及的脚步,能够迈得再大一些,再快一些。

 

(责编:段星宇、董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