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记者手记:不必迎合情绪 但要听取民意

2014年10月09日04: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说涨工资,肯定都同意,不管财政和企业能否承担得起;一说涨价,肯定都不同意,尽管对缓解拥堵有好处。公共决策如何既吸取民意,又不迎合情绪?  

  虽然已经过去了百余日,但南京市提高停车费的政策仍是市民议论的焦点。从记者采访的情况看来,很多意见集中在“市民对决策过程参与度不高”上。

  城市管理,说到底,既是政府部门对城市的管理,也要吸纳市民参与管理。按照南京市交管局提供的数据,南京市约有180万辆汽车,相当于4人中就有一辆汽车,那么,涉及面如此之广的政策,公开透明、市民参与是应有之义。说它“不在江苏省听证目录范围内”,这是事实,但是,接受起来,可能就有抵触情绪了。毕竟,城市公共政策需要得到最广泛市民的支持和理解不是?

  南京市物价局称,该局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营者、消费者等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物价、公安、城管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南京市停车收费管理规定》。记者采访后了解到,消费者是由消协推荐,经营者则是经营停车场的业主。这样的消费者代表显然代表性不够充足,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多收费才更符合利益诉求。因此,从这套程序看,不管是在提高停车费的决策过程中,还是在停车费的使用过程汇总,“民声”都显得较为微弱。

  有人也许会说,充分表达了意见,大家不同意,怎么办?有时候,众人的意见未必就是理性的意见。一说涨工资,肯定都同意,不管财政和企业能否承担得起;一说涨价,肯定都不同意,尽管对于分流车辆、缓解拥堵有好处。公共决策也不能跟着一种社会情绪走啊!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顾虑。其实,这是对“群众参与”的误解。群众参与,不是不要“政府主导”了。参与,其实也是一种持续地宣传、说明和动员。广泛的讨论,既可以吸取群众的智慧,采纳合理的意见,完善决策、弥补疏漏,也可以说服群众、减少阻力。在协商和讨论中,建设共识,争取支持。这样的管理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但效果也会更好。尤其在老百姓有参与和表达诉求的当下,某种意义上说,参与就是黏合,不让参与就意味着疏离。

  这,也许就是现代治理能力的要求吧。

  (本报记者 王伟健)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09日 08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吉全、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