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微博爆料称,遵义市绥阳县宽阔镇一名中学生将智障人士打吓跪地不起。此信息引起众多网友的谴责,纷纷求人肉该名中学生。后经公安部门了解,该学生没有真的打这位智障人士,只是吓唬他跪下。
因为对方是弱者,不会反抗,就欺侮人家,这是一种恶劣,甚至是卑劣的心理;这种行为出现在一个中学生身上,更让人心痛。既为这位智障者感到心痛——智障已经是一种不幸,还要被人欺侮;也为这位中学生感到心痛,为他人性的缺失而心痛。
正常的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列入正规课程的,老师平时应该也有这方面的教育,诸如尊重他人,要有同情心,等等。说到这里,我们会习惯性地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能不能追问一句:教育为什么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失能”了——至少,在这一刻,在这名学生身上“失能”了——?是什么抵消了教育的作用?什么力量会比“正面教育”的作用还强大?旁观者无法获知更多的信息,无法做出作准确的分析,但是,他的父母,他的老师,了解这个学生,应该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道德教育对他不起作用?
对这名学生说不出什么,那就说说另一方:智障者,他为什么会跪下?智力的丧失,造成智障人士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自尊心或自尊的敏感。自尊敏感,是人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缺乏这个机制,对他人的侵犯行为,就无法像健全人那样做出迅速、有力、有效的反应。这就是女性智障人士容易被侵犯的基本原因或“自然”原因。当然,智障人士所缺乏的,并不只是自尊敏感,他们还缺乏权利意识,财产意识,有的智障人士连性别意识都很弱。现代医学对此还无能为力;人类也没有其他手段可用,因此,这种状态是无法改变的,将伴随智障人士终身。如果没有外力保护,他们的基本生存都会发生困难。
最弱的人群是否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记得本人幼年时,不懂什么是“智障人士”,大家习用和通用的称呼是“木头”、“傻瓜”等。杭州还有一句俗语,叫“木头儿子天保佑”。这样的俗语,只能产生在没有社会保障的环境里。没有社会保障,残疾人只能听天由命了。还有一层意思,“木头儿子”太可怜了,老天爷会保佑他的。这是一种无力者的善良愿望。后来叫“木头”、“傻瓜”的人少了,代之以“弱智”或“弱智者”,对智障人士多了一份尊重。现在,更文明的称呼是“智障人士”。“弱智者”这类称呼,有一个功能,即分类功能,把智障人士从人群里分离出去,因此这个称呼仍然带有歧视的意味,而“智障”是一种对能力状态的描述,更客观,没有分类作用,因而将歧视意味降到了最低。可能有的人注意到了,现在,有一个替代“病人”的称呼:“患者”;这个称呼,也是描述性称呼,不是分类称呼。称呼的变化,是文明的轨迹,是让弱者拥有尊严、恢复尊严的努力,是让他们站起来而不是跪下去的努力。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