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朱权:尽孝教育不能局限于“洗脚”这个形式

2014年09月27日08:11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朱权:尽孝教育不能局限于“洗脚”这个形式

  作者:朱权

  重阳将至,如何孝敬父母再次引发市民热议。这些年来,你曾为他们洗过一次脚吗?今(26)日,伴随“爱在重阳·情系父母”活动启动,重庆市江津五中操场上,500名孩子端出水盆,为父母捶腿、洗脚。说一句辛苦,道一声谢谢,孩子们的举动,让不少父母流下热泪。(9月26日华龙网)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临重阳,各地敬老尽孝新闻频见报端。重庆市江津五中操场上,500名孩子端出水盆,为父母捶腿、洗脚,并且进行配乐《感恩的心》,煽情至极,孩子们的举动,让不少父母流下热泪也自在情理之中。

  为学校的良苦用心感动之余,倒对这种形式心生一丝隐隐的不妥。中国人在精神世界讲求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次集中500名孩子进行“集体操”式的表演,就有“秀”之嫌疑。据相关报道,该校自2009年一直进行该项活动,为什么还有“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为家人洗脚”?况且,敬老尽孝本是天经地义,何至于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也恰恰说明这只是“碎片式”的应景之举,而在孝行上贵在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常态化教育,在这方面咱老祖宗可谓经验丰富。

  在中国经典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说的是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这个是不是更让人感动,并且是古时候孩子们自小就接受的教育,并且至少在形式上比“洗脚”教育内容要丰富得多。在形式上咱古人还总结了《二十四孝》,只是因为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文集中对《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和“埋儿奉母”颇感不爽,被视为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反面教材,于是经鲁迅先生“盖棺定论”的东西就鲜有人提起。其实其中还有“孝感天地”、“百里负米”等正面故事,也同样被泯灭了。

  在这里重提这些古代故事经典,只是想说,尽孝不要只局限于“洗脚”,形式应该很多,并且重要的是要保持常态化,在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进行潜移默化教育,这样才能取得“孝与亲,所当执”的效果。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