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洁
在汗牛充栋的西方艺术理论著作中,《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可能是观点最简明、逻辑最清晰、表述最活泼的一本著作。也许因为它的作者王瑞芸是女性,中国人,定居美国逾二十年,长期身居西方最前线,以东方异质文化背景观照西方,既非隔岸看花,也非“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反而落得个清楚明白真切吧!
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区别在哪里?西方艺术是如何发展到当代艺术这个阶段的?西方当代艺术究竟为何物?带着这些问题上路,作者迈上了探寻研究的路途,并且把她一路的发现和心得历程丝丝缕缕地展现给读者看。
该书的部分理论资源借用自美国最有影响的当代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根据丹托搭建的西方艺术审美构架:西方艺术史的审美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源自于古希腊的古典艺术,目的是写实,它的审美性是自然美;第二阶段,从19世纪后半期印象派开始,不断追求表现形式的现代艺术,目的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立体派、野兽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运动此起彼伏,它的审美性是艺术美;第三阶段,从20世纪中叶起,艺术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形式创造变为观念表达,它的审美性是“第三领域的美”。
书中对西方艺术理论发展沿革进行了重点梳理。瓦萨里1550年著《大艺术家传记》,把从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大艺术家们划分在向古典美发展的三个阶段:童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为艺术发展绘制了清晰、线性的历史框架;由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建立的现代艺术审美理论,强调艺术脱离对主题的关注,而关注自身的审美含义;格林伯格把现代艺术的形式规则法典化,把艺术的审美性完全落实在物理性的平面上。面对当下最活跃的当代艺术,西方理论家们拿出了什么分析工具?“第三领域的美”是什么?
丹托说,当艺术进入第三领域的美时,艺术就不再耽于自身的形式之中,而是将自己与宗教和哲学放在同一领域。在此之前,艺术体现的主要功能是美,而宗教与哲学为真和善,那么,从此开始,艺术由美改道而进入了真和善,或者说,艺术开始把表达真与善看得比美重要了。言之凿凿,但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何发生?
善于娓娓道来的王瑞芸为我们捧出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6世纪印度僧人达摩来到中国,衣钵传承几百年后逐渐发展成熟的禅宗,于公元12世纪传到了日本。20世纪中期,两位日本僧人铃木俊隆、铃木大拙远赴美国弘法,尤其是铃木大拙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授课,不仅使丹托吸收禅宗思想从而对实现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突破有很大影响,而且通过听课学生凯奇的传播和扩散,使得康宁汉、劳生伯、约翰逊等一批人接受了禅宗思想的影响,“不存在此一物比彼一物更好这种事实,艺术也不应该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行为之一而已”,凯奇、康宁汉等成为最早活跃在音乐、舞蹈、美术界的当代艺术家,从而拉开了当代艺术的大幕。
作为《杜尚访谈录》、《杜尚传》、《语录杜尚》的译者和作者,杜尚是王瑞芸学术生涯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她研究西方艺术史,尤其是当代艺术史的主要抓手。1917年匿名将小便池送进纽约独立艺术家展览的杜尚,以否定艺术的态度将艺术拉下神坛,艺术等同于生活,不再高高在上,杜尚因此被追认为西方当代艺术的鼻祖。追求“不留痕迹、不可见不可思的、其乐融融的感觉” 的杜尚,在王瑞芸的笔下,是先知、是禅者。在丹托的学术逻辑里,西方艺术从现代主义艺术转向当代艺术时,受了东方文化的启发,放弃了对艺术之“形”的追求和革新,而进入到内在心态的改变。王瑞芸沿用了这一逻辑,并以杜尚为案例,将这故事讲得更加活色生香。
作者王瑞芸当属一位上乘导师,把你带入实验室,把她推导的过程从头演示给你看;她还是一流导游,一路上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西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西方艺术从现代艺术向当代艺术转型背后的思想资源,真的是来自东方的禅宗思想吗?杜尚真的是一位禅者吗?
对事物的解释永远不止一种,姑且听之,也许更要紧的是,面对光怪陆离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我们拿得出靠谱的理论解读吗?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