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涛
浙江省浦江县于7月24日公布的《浦江县无偿献血优惠政策实施意见》规定,无偿献血超过4000毫升,直系子女参加中考可获得加分。其中,献血4000毫升加1分,6000毫升加2分,超过8000毫升加3分。对此有的家长叫好,有的家长则认为将无偿献血这样的公益活动和中考分数挂钩,有失公平。(9月25日《钱江晚报》)
无偿献血制度目的在于保障临床血液供给,其是一种完全出于自愿的利他行为。对于无偿献血,我们可以“提倡”、“鼓励”和“宣传”等《献血法》上所规定的这些手段,但却不能运用行政摊派或者是间接的强制的方式,让公民“被献血”。就像现在的献血中考加分制度,将完全自愿的献血行为,与孩子的分数和前途挂钩,在本质上就是通过“利诱”的方式,让很多公民违背本意“被献血”,这必将大大消弱义务献血的道德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无偿献血制度的“反噬”。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谁都知道中考对于孩子的前途意味着什么。在某些地方,中考的成功甚至就意味着一只脚就踏进了名牌大学的大门。而中考的每一分,都好似学生和家长的“命根儿”一样,无比珍贵。对于这一点,相信很多家长都感同身受。为了孩子,别说是“献血”,就是赴汤蹈火,甚至都在所不惜。而公共管理部门也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个心理,才顺水推舟,将献血与中考两件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挂钩,可谓是抓住了“要害”。因为,在当前社会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很多家长为了这珍贵的1-3分失去平常心,可能都会以一种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的疯狂心态去面对“义务献血”。
除了巨大的道德风险对献血制度的“反噬”,献血加分必将面临一系列的现实难题和连锁反应:一是用分数绑架了善心,原本高尚的道德自觉,必将转变成为沉重的累赘乃至思想负担。二是“自愿”变为“被迫”,一些没有献血意愿,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献血的家长,都可能不得不被动献血,产生巨大的临床和医学风险。三是就像之前艺术生、特长生高考加分一样,献血加分同样会弄虚作假,甚至会催生“花钱买证”的黑色交易,到头来彻底把“公益”事业变成了“功利”事业。本应是孩子公平的应试,一纸献血加分政策,变为了家长的“义务献血”竞赛。而公共管理部门更是妄图通过两者的“挂钩”一劳永逸,坐等义务献血者踊跃上门,而省略了本应该公共管理部门所要做的宣传、号召等费力却效率不高的行为,这在本质上更是一种制度性偷懒。
完全通过义务献血很难满足临床用血的庞大需求,这是很多地方都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公民对于“义务献血”的认识不足,确实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公共管理部门通过更智慧、更艺术的方式去提倡、去鼓励、去宣传,而不是用不道德的“利诱”手段,去绑架人们“被鲜血”。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公民义务献血的积极性不高,与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不透明、激励机制难以落实伤害了公民的献血热情有关。比如,前两天刚刚透露出的“红会卖血获利39.35亿元”传闻,至今有关部门都没有拿出令公众信服的回应。再比如,个人无偿献血易,家人免费用血难的现实,也让很多义务献血者感到心寒。
带血的中考加分,亵渎和颠覆了义务献血的公益属性,这种变相的行政干扰手段,不但不能激发公民的献血和慈善热情,相反却可能“反噬”和伤害无偿献血制度本身。通过自我的革新来祛除自身的这些沉疴旧病,进而激发公民的献血热情,这才是根本和正道。因此,献血加分的这种歪门邪道,可以休矣。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