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张闲语:解读“爸爸在哪儿”中的三农样本

2014年08月18日16:51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张闲语:解读“爸爸在哪儿”中的三农样本

  今年暑假湖南卫视在清晨的播报多看点栏目新增的特别策划节目——《爸爸在哪儿》,虽然和《爸爸去哪儿》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爸爸在哪儿》所展现的父子、父女情深,当这种感情被放置在一个极端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时,亲情之间的守望、情感的浓烈、彼此的误会、爱的隐忍不发,都更加让人为之动容。(8月18日 红网)

  从《快乐男生》、《超级女生》,到快《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还有炙手可热的《爸爸去哪儿》,在观众的印象中,湖南卫视一直的娱乐节目的领军者。但湖南卫视也一直坚守媒体的使命与责任,曾经多年的兴盛不衰的《变形计》聚焦社会问题少年,而这次《爸爸在哪儿》更是将镜头对准了改革发展中的社会焦点。

  作为暑期的一档新闻性纪实栏目,《爸爸在哪儿》亦如一股凉风为这个炎热的夏日带来了清爽。栏目通过主持人的插播,镜头的切换,主人公和画外音的语言,传递了一种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更发人深思。在发展变革的时代,广袤农村以及土地上的农民又该何去何从?通过《爸爸在哪儿》我们清晰看到了鲜活而真实的三农样本。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爸爸在哪儿》中的镜头定格了一幅幅凋零破败的农村画面。几亩薄地,薄地上稀稀疏疏的玉米,简陋的木屋,家徒四壁,泥泞的小路,小路上幼小的学生背影,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老的风烛残年,小的懵懂无知……如果与城市的繁华与光亮相比,现实的反差带来心理的震撼。

  如何改变农村的现状?这是中国现代化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空心化、老少化,这是农村现实的浓缩,虽然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但也将农村远远的抛在了身后。表面行看,留守儿童问题是父母外出谋生造成的,深层次看,这是中国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所致。

  为人父母,为啥这些爸爸们要远离孩子,远离故土,义无反顾的到千里之外去打工谋生?难道他们就如此薄情?如此狠心?如此的不顾亲情而追逐利益?通过《爸爸在哪儿》中爸爸们的内心独白,我们看出了他们生活的无奈,“如果不出来打工,孩子读书怎么办?年迈的父母看病怎么办?”其实,这些爸爸们也不容易,在城市的屋檐下,住着简陋的房子,过着再也不能简单地生活,有家不能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核心又在于农业产业化,通过产业发展,一方面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一方面也让中国庞大的打工大军重新回到故地。

  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社会刺痛,说到底还需要深化改革来抚慰。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城乡改革的力度更加的有力,改革的措施也更加的明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或许我们还一时不能感受到户籍制度改革的好处,但改革的步子已经迈开,希望就在前方。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