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就该受惩罚
江苏南京 尹卫国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规范、有序的“基石”。近年来,通过强化文明道德建设,社会诚信风尚有了明显改观,但信用缺失仍然比较突出,亟待多管齐下解决。
信用是信誉,属于道德品质范畴。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还是一种制度和规则,有着双重属性,既是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也是人为设计具有强制性和处罚性的规则。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失信问题比较普遍,如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不依法履行商业合同等。
信用是文明社会的“钢筋混凝土地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信用的“地基”就越牢固,同时对信用的要求也就越高。信用既然是一种制度、规则设计,意味着它具有惩恶扬善的功能,守信就是善,应该受到鼓励;失信就是恶,就要受到惩罚。
法制是信用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强力保障。要通过健全法纪和制度,使那些言而无信的人不敢做、做不成坑蒙拐骗的事;通过完善信用信息系统,把不守诚信的个人或企业列入“黑名单”,让其付出失信的成本代价。
信用离不开道德约束。诚信形于外而源于中,表现形式是外露的,但根源于内在的素质。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文明道德建设,增强社会全体成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公德意识,不做背叛诚信的事。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相得益彰,使信用成为公众用于衡量自身道德准则的一把“尺子”,成为社会的主流。
诚信是第二张“身份证”
重庆 何君林
在现实生活中,诚信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很多人来说,诚信的概念越来越模糊,甚至被一些人抛到脑后。
比如,当某些公仆坐在主席台上喊着反腐败口号,而背地里却干着腐败的勾当时,老百姓还会相信什么?
比如,法律应该代表公平、正义,但是当欺诈等行为没有犯罪成本时,当有人可以玩弄操纵法律使欺诈行为逍遥于法律之外时,人们也就很难相信法律和人间正义,社会的诚信系统还能不受损?
比如,受利益驱使,一些人攫取国家和社会财富,结果往往只是受到轻罚或者不受处罚,甚至受到鼓励和默许时,这个社会还会有诚信吗?从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有毒食品充斥于市,到假文凭、假学历的泛滥,从学术造假到学术侵权,从大造GDP数字到楼倒倒,从假药假疫苗到暴利药品……面对这些虚假欺骗的种种乱象,还有谁能够坚守诚信?
当前,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了人们建立健康的互信关系和开展正常的社会交往,甚至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了隐患。找回诚信,重建诚信,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必须解答的课题。
笔者认为,要重建诚信,就应该真正把诚信当成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进行打造,要从教育、制度、管理三个环节下功夫。首先要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自律意识。同时要加大他律机制的建设,从制度层面建构社会诚信体系,并通过具体的规制,形成制度对行为的强约束,进而有效维护各种信用关系和机制。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迈上诚信的发展轨道。
让骗保者曝光现形
陕西三原 雷钟哲
据媒体报道,锦州全面核查认定低保对象工作正式启动后,有两万多人主动退出低保。城乡居民低保,是一项惠及贫困人口的托底政策,只有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员,才有享受的权利。但是,这样一项惠民政策实施以来,却屡屡出现倒人胃口的现象,既有“富人开着私家车领低保”的讽刺,也有“穷人流泪盼救济”的尴尬,这些怪象一旦出现,就难免遭到群众的诟病。
低保是良心工作,必须实行阳光救助,既要应保尽保,也要应退尽退。否则这项好政策,就有变味变质的可能。
首先,不该享受的享受低保,或者该享受的不能享受,都会使公平原则遭到践踏。结果,享受的不会念及政策的好处,不享受的则会指责执行的偏差。绝不能让这项民心工程,换来怨声载道。
其次,众多不符合低保政策的人骗领低保,使民众道德水平加速下降,社会诚信无法建立。如果长此下去,成了常态化的存在,不仅会出现道德沦陷,还会出现物质的霉变。那些五花八门、骇人听闻的造假行为,背后不都有诚信缺失的原因吗?
因此,低保应该有一种动态核查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让合规者及时进来,也能让违规者及时出去,使审批过程阳光透明,杜绝违法交易。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