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世界之变与中国之变【3】

曹勃亚

2014年05月12日17:35    来源:时事报告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世界之变与中国之变

三、中国发展阶段之变

  中国已经成功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从追随者到世界规则的共同参与者和制定者,从生存阶段到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先富到共同富裕,从物质匮乏到精神追求,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从政府包揽到多元参与,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我国外部环境面临的发展机遇变化。传统的机遇是纳入全球分工,加快投资,扩大出口。那时,中国先要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分工。缺钱,就要吸引投资。我们生产的很多产品是为人家代工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另外,中国国内还没有那么大的消费能力,也要靠国外的市场来消化国内的产能。现在,环境和资源约束加大了,粗放型经济不可持续,先进的技术买不来,外部市场也不行了。旧机遇变成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创新能力和扩大内需的新机遇,倒逼中国开始新一轮改革和调整。

  第二个变化是增长速度的变化。中国经济从两位数的增长变为个位数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是我们主动宏观调控的结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如今中国一年GDP的增长量相当于1994年一年的经济总量,不可能也没必要再去追求更高的发展速度。面对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央最关心的实际上是增长的合理区间。上限就是通货膨胀不能太高,要把物价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下限就是要保障就业。按照这个要求,把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太高了,不利于结构调整;太低了,会给就业带来压力。而一旦经济发展越出合理空间,政府就会采取相应措施,表明国家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速度。当然,说经济放缓是一种符合规律的主动调整的结果,并不是说没有“忧”。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完成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任务既复杂又艰巨。

  第三个变化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动力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中国利用劳动力价廉、环境承载力高等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利用向外部市场销售产品,换取快速发展。这种模式对一个发展中经济体非常管用。而一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之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外部需求减弱,中国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更多靠内部需求消化。如果继续简单用加大投资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就不对症了。下错了药,使反了劲,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造成产能过剩,加剧经济不平衡。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创造和用好新的动力源泉,充分发挥好改革红利、市场化红利、城镇化红利和人力资本红利。

  第四个变化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要求更加迫切。“蛋糕”大了,人们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不公平感增强了。老百姓不是对生产总值不满意,而是对收入分配、环境、教育、医疗等不满意。发展的软制约更加突出。我们看到,一方面,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越来越重要。比如,京津冀要协同发展,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前不久,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六省区市以及环保部等中央有关部委,已共同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今后,六省区市将分享“同一张路线图”“同一个储油罐”“同一个预警台”以及“同一支执法队”。京津冀有望两年内改变燃油标准不一的问题,统一供应符合国五标准的燃油。另一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问题更为突出。社会治理、社会保障、法治建设、诚信体系建设、文化发展等,都不能适应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努力推动协同发展。

  第五个变化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诸多的变化表明,新一轮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制约,背后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说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是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多年一直想改但改不动、改不了,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改的多是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不少触及深层次社会矛盾,凝聚共识难度加大。二是改革必然触动利益,触及灵魂。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都要调整,甚至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三是这次改革要解决制度的成熟定型问题。这涉及顶层设计,涉及体系性和制度性安排,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体制机制,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对党和政府把握全局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外部环境错综复杂,把握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两个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大政方针已经确定。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解决观念和理念问题。深刻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决政府越位、错位、不到位的扭曲行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诚信和法治建设,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二是解决好顶层设计问题。自上而下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以“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为抓手,简政放权。三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从体系改革入手,全面推进。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四是抓住重点领域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五是通过各方面制度安排保障人民权益。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用加强社会建设等措施全面推进改革。六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激励创新主体、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和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全方位做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等各项工作。

  “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指出,要向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不仅要爬坡过坎,还要行稳致远。演讲向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中国经济开局平稳,总体良好,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文松辉、王倩)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