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越南宣布放弃2019年亚运会主办权,原因是财政压力巨大及民众支持度不高。这个时间点,距离越南获得主办资格过去15个月,距离赛事举行还有5年。此时退出,亚奥理事会还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寻找接棒者。对于几方来说,要算可以接受的结果。
在洲际综合性赛事的行列中,亚运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颇负盛名,其体量堪比奥运会。也正因为如此,对主办方的“门槛”要求居高不下。但另一方面,除了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还有热烈的追逐者,亚运会以及类似的综合性大赛,都或多或少会面临“吸金能力”不足的挑战。此次越南弃办,也与市场开发的响应度欠佳有关。
弃办亚运并非孤案。1970年亚运会,韩国因财政等问题放弃主办权,刚刚主办了1966年亚运会的泰国紧急接手。1978年亚运会,原定主办国巴基斯坦也临时退出,泰国又一次扮演了“救火队员”的角色。在那个年代,亚运会的规模尚有一定弹性。但随着近20年的稳定发展,赛事运营越来越规范,从申办、筹办到举办,亚运会的“奥运化”趋势明显。虽然亚奥理事会也多次强调不必拿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等作为参照标准,但已经“高大上”的亚运会究竟该以何种模式前行?越南弃办,要算一次提醒。
加快城市发展、提振地方经济、鼓舞民心士气,这是大赛主办者希望取得的综合效应。此外,举办大赛与经济发展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具备实力办大赛和靠大赛提升实力是两种路径,对于亚运会来说,前者更符合现实。放眼亚洲,在几次经济飞跃期,不同的引领者都曾将主办亚运作为腾飞的一个象征。但在这个注意力多元多变的时代,亚运会以及类似的大赛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应有转型之思。
“奥运化”并非必然出路。实际上,从近几届亚运会的运行看,也面临着如何“接地气”的挑战。尽量依托现有场馆运行,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热情,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赛事资源赛后利用规划等,都是大赛转型值得思索的方向。压低硬成本,提升软实力,才能让潜在的参与者不致望而却步。一项赛事真正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从所植根的土壤中获取足够养分,而非枝头要攀附多高。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25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