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民生观:请用同理心,跳出内急口水仗

尹世昌

2014年04月24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香港街头小童内急事件,争成了一团乱麻。不妨由博返约,回到“同理心”上

     

  许多年以后,面对香港旺角鳞次栉比的楼,有位小朋友一定会想起父母带他来购物的那个遥远又糟糕的下午。

  这位小朋友突如其来的内急,引发了一场始料未及的争论。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跟帖,媒体上连篇累牍的评论,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方认为,“不论如何,公共场合便溺不对”;另一方认为,“不论如何,拍摄小朋友不对。”

  争论还有向更宏大的命题延伸的迹象——旅游文明、地域歧视、入乡随俗、未成年人隐私……笔者倒觉得,不妨由博返约,回到一个概念:同理心。

  同理心,孔子早就曰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做到很难。庄子也曾经曰过,“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理心需要控制情绪、懂得尊重、善于倾听。

  正因为难,才是文明更高层次的体现。

  市民拍摄便溺,是为了保护生活环境,父母抢夺拍摄工具,是为了保护孩子。这都是源自责任感,都是人性中值得表扬的光辉之处。但他们又都忽略了同理心,父母忽略了香港市民对环境的要求,市民忽略了父母护犊心切。

  其实,涉事双方在争吵中,都曾经试图激发对方的同理心。父亲质问对方,“你有没有孩子,你会不会尿尿”。如果对方没有孩子,这种感觉可能真不好体会,不过,尿急总可以体会到。市民提醒孩子父母“我是报馆记者”,也是希望激发对方的同理心,相机卡是自己的饭碗,不要“没收”。

  一些香港网民对加入争论的内地网民们表示疑惑——以前网上流传内地一些大城市地铁中的“大便弟”视频,网民一边倒地谴责“肇事者”,为何这次却异口同声讨伐“侵犯隐私”和“地域歧视”。看来,网民们也要琢磨一下“同理心”。

  冲突背后的一些其他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比如,香港的游客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加,闹市区摩肩接踵、游人如织,试问政府又增加了多少公共洗手间?对内地日渐增多的个人游旅客,谁来负责做旅游文明出行提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同理心或许力量很微小,但众人若能一起发挥同理心,就可以成为提升社会的惊人力量。

  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若他在旺角街头遇到这家人,他会带他们去最近的洗手间,会让排队的其他人让给小朋友先用。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那位小朋友多年后的回忆,将完全会是另外一番样子。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24日 13 版)

分享到:
(责编:田雪、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