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政府把分散在132个部门和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打包经营,一方面集腋成裘,盘活并做大了国有资产这块蛋糕,另一方面,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新组建的兴和公司成为政府融资平台,从而解决因财力不足难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性项目建设等难题。这样的改革思路,其余地方也有过成功案例,值得肯定。
从报道看,平和县以改革思路成立的兴和公司,其实是县政府的融资平台,目的是以市场的方法筹集更多政府急需的建设资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存在很大的债务风险。由于政府性融资平台募集的资金大都用在自偿能力较差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上,融资平台的杠杆功能越大,给县级政府留下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的隐患就越大。一旦地方债务风险爆发,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在建项目就可能半途而废,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面临停滞。这也是近三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力度的原因所在。
防范政府性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建章立制很重要,但根本之处,还在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哪些该政府投入但须量力而行?哪些就该由市场说了算而政府根本就不能介入?对此,决策者必须心里有数。否则,改革发展就可能欲速则不达。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