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元鹏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获悉:去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注销生产许可证10332个、吊销流通许可证1559户;严格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全年共监督检查生产企业52万余家次、检查经营者2061.47万户。(2月21日《新华网》)
一年注销了一万多个生产许可证,这表面上看是工作的积极作为,其实更是为自己的不作为买单。而最值得关注的则是,这被注销的一万多个许可证,有多少又会起死回生了呢?
对于生产许可证的审批是严格的。在审批之前,生产企业需要保送很多材料,于是才有了很多企业感叹的“行政审批万里长征”。这说明审批一个项目是复杂的。问题是,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之下,我们有关部门审批的生产许可证里,为啥还出现了一万多个被注销的证件?既然证件被注销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生产厂家是出了大问题的。按照我们有关部门的工作习惯,如果不是这些企业违法生产。屡屡违规,屡教不改,他们是不“忍心”注销这些证件的。一个方面是,这些企业送点小礼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一个方面是这些生产许可证可不是白注册的,这每年都是需要重新审验的。重新审验意味着什么?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再说了,我们的有关部门不仅仅负责审批这些证件,还负责日常的监管。如果在这些企业出现了小问题的时候,就及时纠正了,及时整改了,还会有一年注销一万多个许可证的事情吗?看着是有关部门很严厉,其实更透露出了那种不作为的老顽疾。审批的时候做到严格把关了吗?审批之后做到严格监管了吗?出了问题做到及时处罚了吗?如果审批环节和监管环节都是无缝对接的,这一年的时间能注销这么多许可证吗?正是因为,有了事情,教育教育,罚罚小款,才有了这些胡作非为的许可证。
我们注意到,这条消息里,有关部门仅仅通报了2013年注销了一万多个生产许可证。而对于审批了多少许可证却没有说。值得怀疑的是,这倒下去的一万多个许可证会不会又起死回生了,会不会换了个马甲又站了起来?
我想,这样的事情必然存在。因为我们在市场的销售环节对这样的产品见得太多了。就拿药品来说吧,你查了这个牌子,过不了多久还是这个企业,还是这个产品,换了个编号,换了个包装,换了个品牌,又大模大样的跑到市场上。而有些食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出事的时候叫“白猫牌”,许可证也被注销了,可过不了多久“黑猫牌”就出现了。你说这些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又是谁审批的?从注销到再次审批,里面有着怎样的雾霾是可想而知的,这能仅仅是收取几个生产许可证工本费那么简单的事情吗?
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监管部门注销了多少生产许可证,我们期待你们发出去的许可证一个都没有被取消,而是因为自己的作为,这些许可证的诞生都继续为人民服务着!
注销了不是成绩,注销的越多,越说明审批的时候多么的仓促,监管的时候多么的失职!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