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
中央“四风”整治和“八项规定”后,公务员话题的舆论发酵呈现出别样意味。马年春节之后,有些公务员慨叹过了“裸年”,他们在欣慰各类应酬减少的“清净”同时,也对各种补贴和福利的消失觉得“寒酸”。有些人表现消极还有怨气,也有公务员抱怨工资不如民工,甚至有的省公务员考试报名也较往年减少……各路媒体也扎堆跟进,众说纷纭。
湖南冷水江市发工资网站“泄密”。人们发现,该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几乎全在2001元到4000元区间,绝大多数不足3000元。这改变了人们对公务员高工资的常识性想象。但人们诧异之后,不免追问:难道没有其他的灰色收入?
公务员慨叹“职业围城”的艰难,旁观者批评公务员群体矫情,媒体则对公务员待遇生态莫衷一是,凸显中国社会阶层利益和诉求的多元。在社会转型和利益博弈纠葛期,大众舆论对公务员话题的持续关注,凸显人们对收入分配不公的焦虑,及对权利均衡的期冀。就此而言,围绕公务员话题的多元表达甚至舆论变异,都有其正面意义。
但这种正面意义有限。无论是认可或同情公务员收入的舆论声音,还是对公务员待遇和心态持批评的媒体,其信息源往往来自少数人的经历,他们所曝光的公务员待遇信息,以及所呈现出来的生存状态和境遇,未必具有普遍性。
现实中国的阶层分化和社会治理,凝聚起高度统一的社会共识很难。但不管是导向性舆论还是市场化媒体,以及网络生态的“自媒体”,还是应在理性公允的平台上,讲道理摆事实,以弥合社会歧见,凝聚社会正能量。
作为社会治理的承担者,公务员的职业进退机制,有严格的法制规定(公务员法)和考录程序(逢进必考),该群体应属于社会精英范畴。其工资待遇略高一些无可厚非,这在法治国家属于通例。由于政情的特殊性,中国公务员并不同于西方的文官制度,他们除了维系政府运转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还担负着一定的执政(党)责任。因而,中国的公务员队伍,责任更为重大,约束机制也更为严苛,除了国法还有党纪,更有道德责任(公仆)。
但是,在一些地方,严苛的党纪国法并未落实到位,公务员的道德责任也沦为空言。公务员的公共职能,变成了庸俗的官场,贪腐现象的蔓延,权力寻租的存在,灰色利益的畸生,官僚作风的盛行……此类官场怪现状,和西方国家纯粹的文官制度相比,我们的公务员制度和职业属性反而让人羞赧。
这是舆论对公务员群体反感挑刺的主因。不过,中央“四风”整治和“八项规定”,效果良好。公务员慨叹的“裸年”,就是中央治理消除公务员不当利益外挂的结果。极少数公务员的怨艾,以及一部分要辞职的公务员声音,并不能代表整个公务员群体。
诚然,面对社会转型阵痛和公众的权利焦虑,置于舆论漩涡的公务员群体不必怨天尤人,而且,作为社会中坚,公务员理应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以弥合阶层矛盾,化解歧见,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