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法制日报:公车私用不能对抗监督

戴先任

2014年01月13日08:11    来源:法制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公车私用不能对抗监督

  安徽省东至县环保局一辆公车被市民举报有公车私用之嫌,安徽一记者前去采访后几个小时,环保局官微发布微博,内容只有该记者的名字。该记者询问原因,环保局官微却没解释、没删除,直到10天后该事件被媒体关注。环保局长、官微向当事记者致歉,微博管理人员称“操作失误”,自己已受批评(1月11日《北京青年报》)。

  环保局公车私用,该环保局不仅没能及时处理当事人,一名副局长反倒为属下巧为辩解:“顺路带人不算是公车私用”。更让人气愤的是,记者采访后不久,环保局就在微博上曝光了记者的名字,记者询问原因,也不做解释,足足将曝光人姓名曝光了十天之久,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一句操作失误,怎能服众?

  其实有举报人举报自己单位的不正之风,单位领导应会引起足够重视,自己平时应该恨不能多长一双眼睛来了解单位员工的动向,有人发现了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应该感到高兴才是。群众的监督,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维护集体利益,需要欢迎和鼓励。但一些官员却将群众的监督当成是与自己作对,是揭自己的丑,让自己难堪。

  这一方面是官员们身上固有的官僚作风和一些单位的衙门作派造成;另一方面也是一些领导对这种事早已习以为常,在他们眼中,公车私用、上班玩游戏等现象,不仅是小事,甚至还是公务员的一种隐性福利,为他们所默许和放任,而且他们自己很可能就这么干着呢。如此一来,怎么会在群众举报之后,积极对这种不良行为予以叫停和处罚,当然会对群众的监督回之以仇视和对抗的姿态。好心举报的群众不仅没能得到鼓励和奖励,反倒热脸贴冷屁股,更有甚者,就像这位记者的遭遇一样,进行公开姓名等方式的威胁,有的甚至打击报复,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不容讳言,一些职能部门内利益板结,大量违法违规行为长期存在,被人视为正常,单位内、系统内人员相互间有形无形中结成了利益上的攻守同盟,互相包庇,对抗外部监督和上级部门监管。

  这起事件中,环保局长和官微虽然都向当事记者道了歉,而且涉嫌公车私用的相关人员也被处罚,事件有了一个了结,但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如果说群众发现环保局公车私用,证明该局存在不良风气,那举报人被曝光,则更让人可怕地感觉,此类事件,并不是个例,不然不会让当事单位如此仇视。所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弭弥漫于一些职能部门中的不良风气,让外部监督真正起到作用,改变他们抱团互保、集体奢靡的现状,威胁举报人,抗拒外部监督的事情就会一再出现。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