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内:年轻人的话语霸权
在全国假日办公布三套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之前,曾经有过一个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的“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流传一时。我自己是从看到的第一眼起,就没相信过。“元旦节放5天,春节放9天,元宵节放2天,劳动节放5天,国庆节放9天”,加起来一个月,这怎么可能,天天说“要向公权力重申常识”,真碰上这种稍微用脑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的事,“常识”就被扔到爪哇国去了,“常识”就成了选择性的“常识”。
官方辟谣之后,看到些辩解的文章,《假“放假表”凸显真民意》云云,我是很不以为然的,北京青年报那篇《别拿“真民意”为假新闻涂脂抹粉》说得好:“表面上看,老百姓似乎希望放假时间越多越好,但是,真正的‘民意’不是盲目的、情绪化的、异想天开的,而是理性的、务实的、讲道理的,有着充分的利弊权衡。”
互联网确实是民意得以呈现的史上最畅通渠道,但民意和民粹之间也只是一线之隔。且不说“放假表”这种明显有“恶搞”成分的产物,单单从网络话语权主要是掌握在玩世不恭的年轻人手里这个现实分布来说,靠在微博论坛上走马观花一番,采集些依靠嗓门大而惊动四方的声音,就是非常偏颇的民意感知方式。中秋节前五仁月饼被“黑”成那个样子,最后商场里卖得最好的却恰恰就是五仁月饼,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讲到这个网络话语权的分布,还想起另一件事,就是最近谈论得也很热闹的“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这个讲法其实也是流传已久。是凤凰网根据几则新闻出了个首页专题《中国老人,为老不尊?》,宣称“很多老人在成长时期都经历过数次的政治运动,而这些运动曾经把人性中最恶的部分激发了出来”,助推了这波年轻人抱怨父母一辈“粗鲁自私”的高潮。
平心而论,我自己也曾经见识过不少“为老不尊”的现象,真要是在街上遇见个跌倒的老太太,估计我也是不敢立刻上前搀扶。但是话也说回来,不管是“西安老人跟姑娘抢座位,坐姑娘腿上”这则被当成主要论据的新闻,还是有关广场舞大妈霸道扰民的投诉,多少都有些年轻人利用话语霸权的嫌疑。至于最著名的“年轻人做好事扶老太太反被讹诈”事例——南京彭宇案,更是有明显的选择性传播现象,彭宇的碰撞事实被淹没在了“好心没好报”的抱怨声中。
当然,这次“四川达州三小孩扶老太遭讹”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也同样要等个几年才能让当事人更加扪心自问地回忆。但不争的事实是,当警方宣布老人是自行摔倒、行为属于敲诈勒索之后,媒体和微博上传来的声音是压倒性的“看,我早说过就是老太太讹诈吧”。想想也有趣,中国警方的结论在互联网上从来就是备受质疑,但是,真碰到能符合主流想象的,这些平时的异议者却变成了信任有加。所以说,人们只不过是拿新闻来验证自己固有的世界观价值观罢了,有抵触的就斥之虚假,若是合拍便照单全收。
偏巧,成了“坏人变老”的典型代表后,达州这位老太太不肯认诈,一次次跪在记者面前喊冤,说是“若骗人全家死绝”。这下,也不知道有多少原本以为已经得获真相的围观者会开始迟疑,都说人心不古,但至少,不应该是仗着网络上的人多势众,剥夺了落伍于电脑时代的那群老人的申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