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假日旅游部际会议办公室在各大门户网站发布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征集法定节假日怎么放假的意见,第一天就有近200万人次参与。
中秋之前,面对之后20多天的“无规律”排班表,有人说自己是“被放假”了。一个“被”字,道出在此问题上,公众缺少话语权、没有参与感。的确,不同群体、不同工作岗位,对于怎么放假,有着不同诉求。要让假放得更科学、更合理,肯定需要听听更多的人怎么想。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提高。犹记关于个税起征点,曾征集到近23万条意见。虽然看起来众口难调,但只要保证了“四权”,即便结果与期待有差距,公众也能在广泛的社会讨论中,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增加对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从此次征求看,在应不应该“调借周末”上,仍没有主导性意见,只有“不满意”占到了压倒性多数。这样的情况更说明,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而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引导社会参与的热情,也才能为各种公共事务的决策提供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