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的流量为何不能累计?难道没用完的流量我没交钱吗?”刘明的一句反问,点醒了无数人。昨日,长沙律师刘明诉中国移动霸王条款一案在长沙市天心区法院开庭审理。
4.64亿的手机网民,月户均流量100M以上,月业务产值近千亿元……手机流量问题,因为牵涉人群广、利益大,势必会成为移动用户和运营商利益博弈的焦点。尤其是对移动运营商方面而言,移动流量已是降低漫游通话费用、短信费用之后剩下的最后一块“肥肉”。本案原告打出聚沙成塔的“群情牌”,期望调动社会舆论反抗垄断企业和霸王条款,被告运营商则打法学教授的专业牌,试图以法理取胜。双方剑拔弩张的庭审辩论接近4个小时,法院没有当庭宣布判决结果。
无论原被告哪一方胜诉,都将为电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写下浓重一笔。在这样一个权利苏醒、法治昌明的时代,消费者与商家之间进行激烈博弈,是唤醒更多消费者去维护自身权益的必须方式,也是更好孕育公平合理、文明守法的市场环境的必经路径。原告一方怒发冲冠的积极意义值得珍视。
回放辩论过程,一个细节尤为值得关注。运营商不但将流量清零视作行业通行惯例,更辩称是“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认为告知消费者没有必要。沉默是维权的最坏方式。有规则,权利才有保障,但没有交锋,权利同样无从谈起。不去大声疾呼,不去努力争取,怎能保证合法权利不会在万马齐喑、众声沉寂中被公然抹去?
也应看到,近年来,酒店包间费、特殊商品不能退换等霸王条款被一一起底,皆因这些“惯例”显而易见,像进口车价位虚高、手机流量自动清零这种暗藏的行业惯例,消费者难以发觉。没有专业人士的指点,没有权威部门的介入,消费者只能无声息地任人宰割。鉴于此,发改委、物价局、工商质检等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肩负起监管责任,打破那些商家心知肚明、消费者习以为常的扭曲了的行业惯例,让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业暴利,重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