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华西都市报:教师节,重念师德与教师权益

朱昌俊

2013年09月10日14:02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教师节,重念师德与教师权益

  又至教师节。尽管这个节日在“要不要送礼”的舆论聒噪下,似乎让人的关注远离了节日的初衷,但还是要在这一天,向所有的教师道一声:节日快乐。

  没有哪一个节日,于今能像教师节这般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议与讨论。这或是由于,也许没有哪个群体在社会期待与现实之间给人以如此之大的撕裂感。但是,虽然一方面,在教育现状和社会某些风气的侵染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显得淡化;但另一方面,我们或许应该从中感觉些许欣慰:因为有期待,才有争议——人们并没有丧失对于良好师德的向往与推崇。

  在收礼、教师行为失范的背后,关于师德,我们似乎总能找到太多的失望之处。但如果将之视为师德整体败坏的例证,那未免是一种更深的偏见。毕竟,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他们在平常的工作中日复一日,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心血。

  但在这一天,重提师德,却仍有必要。因为作为教师,他们的职业精神,也是社会精神状态的一部分;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作为“育人者”,他们的德行,更影响着下一代的精神传承。因此,不管现实中,师德遭遇多大的危机,强调师德与师者的责任,仍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节庆之义。

  任何职业精神首先都当归于一种内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然而,当物质上的供给与精神要求失衡,难免使得这种职业认同感被虚化。就以教师节的送礼话题为例,它绝大多数发生于城市,而与农村无缘。这当然并非说,农村就不存在送礼现象,而是在弱化的话题背后,可能就对应着一个权益被忽视的群体,譬如农村教师——就在教师节的前几天,一名代课教师因教龄不被认定而选择自杀。

  或许,这样的失衡,难免最终要指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它的解决看似道阻且长,但并不意味着现实的改善就无从开始。比如,师德除了需要平等权益来涵养,也离不开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交流与沟通的良性循环。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这一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正是要致力于形成良好的学校与家长的互动机制,它既能确保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其实也给师德的养成提供了外在督促。我们当乐见其成。

  跳出杂乱的送礼争议,于教师节,重新审视现代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与正当权益,其实只是节日文化应有的回归。当然,这样的反思,其实已经不仅仅是道节日命题,而更应该是一个社会对于教育和孩子,所当秉持的负责任态度。

分享到:
(责编:石冰心(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