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北京、上海正在研究征收拥堵费”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不仅引起了两座“大堵市”市民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全国其他城市群众对“效仿”的担忧。有专家表示,不去认真研究造成交通拥堵的深层原因,就试图通过收费来治堵,这不但是一种典型的“懒政思维”,还会加剧社会不公。(9月2日“新华视点”)
“堵城”征收拥堵费的话题,已经被社会热议多年了。民众固然压倒性地反对开征拥堵费,但城市政府管理部门似乎从未放弃过适时开征拥堵费的努力。说白了,和之前的“限行”、“限号”、“限牌”等“限招”一样,征收拥堵费就是要增加私家车主的用车成本,让你买得起用不起,最好是将汽车放在家里当装饰品。让人疑惑的是,前些年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大力促进汽车消费时,难道就没想过这些吗?既鼓励市民买车,又限制市民用车,这岂非自相矛盾?
私家车主在购车和用车过程中已支付了购置税、车船税、燃油费、停车费等高额的费用,其中已包含了城市建设、交通管理的费用。与汽车相关的各种税费已经足够繁多,尚未能阻止家庭汽车大面积普及的潮流,开征拥堵费亦不过额外再“赚上一笔”而已,其治堵效果注定难以令人乐观。就像网友说的,“如今若再征收拥堵费,不但很难有效治堵,甚至有横征暴敛之嫌。”
拥堵费的实施效果在国外早有前车之鉴。伦敦的车辆拥堵费五年收了8亿英镑,但交通状况却毫无改善。征收后平均每行进1公里要等待2.27分钟,征收前也只要2.3分钟。此外,行政费用花掉了拥堵费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费用却被削减。伦敦尚且如此,我们若收拥堵费,效果又将如何?
更重要的是,国内城市真的有“资格”收拥堵费吗?一方面,是不是“穷尽一切手段”之后的选择?如果公共交通还不发达,交通管理也很落后,道路规划也不合理,那就是典型的“懒政思维”。另一方面,伦敦有多少公车,我们又有多少公车?公车对于城市拥堵“奉献”了多少份额?如果只针对私家车征收,肯定不公平;如果公车拥堵费全由纳税人埋单,那么收费对公车没有任何遏制力,同样不公平。
为什么涉及少数人利益的公车改革就是改不动,涉及全社会利益的拥堵费却如此心急开征?——如果真的开征拥堵费,公众必然有此一问。换言之,开征拥堵费很可能会在“路堵”之上再添“心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