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汝明/画
据了解,为进一步拓宽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重庆江北区人大常委会采取了七项措施有效促进代表与群众联系。其中有4项都是首创。比如,对新任命官员,新任命“一把手”的群众“面试”。去年3月,24位江北区的群众代表就与35位区人大代表、20多位常委会组成人员一道,“面试”了30位江北区政府部门拟任行政“一把手”(8月11日《重庆晨报》)。
正所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与其说新上任“一把手”先过“群众关”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回归常识。必须提醒的是,过往很多地方都推行过类似电视问政、万人评政府、群众评政风等举措,尽管收获了一些成效,但“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作风并未根本扭转,导致群众重复提意见。正因如此,重庆江北区要真正发挥出群众面试“一把手”工作的效应,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好。
一是要在面试程序上较真。什么时候面试、什么官员被面试、面试的形式如何、群众代表如何甄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予以重视,每一个细节都要较真。否则,群众面试“一把手”工作很容易落入“听涨会”式窠臼,导致反复出现“拟任命干部全部通过任命”,最终沦为走过场。特别要提醒的是,通过人大会面试“一把手”毕竟是“一次性”的,如何让官员切实贯彻执政为民理念却是长期的,因此,人大、政府等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建立群众考核“一把手”的长效机制,以促使人民当家做主工作走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道路。
二是要在面试结果上较真。应当注意,尽管此次接受群众面试的“一把手”均顺利过关,但也有不少群众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对官员是否任职构成影响,拟任官员的前途,并没有真正掌握在参与面试的群众代表手中。这无不提醒我们,时下的民主评议政府官员的工作与中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相当的距离。对此,当地有必要在面试结果上进一步较真,唯有让拟任官员切实感受到权为民所赋,对下负责方能“前途无量”,才能倒逼面试对象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一言概之,只有在群众面试“一把手”工作上处处较真,才能促使这项工作机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改善官风政风等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用。
湖北 邓子庆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