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广州日报:“亲情反腐”有寄望亦有缺憾

李光金

2013年07月15日09:20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清廉梦里不惊。”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寄语;“公家的钱不能动,平安就是最大的福。”这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不求您发财,只求您平安。”这是女儿对父亲的期盼……走进郑州市各级机关,几乎在每个党员干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都悬挂着一句句这样的亲情寄语。(7月14日新华网)

当地表示,“廉政亲情寄语”是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出的廉政文化建设新形式,最终“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上台阶”。其实,从一位旁观者的角度来说,举目四望,类似当地这种以“亲情寄语”进行廉政教育的地方可谓多哉,在此也无例举必要,随便搜索一下,相关报道数不胜数。

公允而论,“亲情反腐”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其一,正义网曾公布的一份资料数据显示,亲属共同受贿比例已达81%,“贪内助们”层出不穷,不少贪官的腐败行为就是夫妻“合力”完成的,以至于有的官员“后院”常常是门庭若市、财源广进;其二,“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增强防虫的本领实有必要。但是,形式是否新颖无需苛求,公众更关注的是亲情反腐的实践效用。与“新形式”推出时的高调相比,成效的稀微已是难掩的尴尬。

的确,从一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要件来说,法律规定不能把亲情伦理逼到死角,应该为人性保留合理的空间。可更多时候公众所看到的是,“亲情寄语”对贪官污吏来说就如“甜言蜜语”绵软无力。很多官员把“教育归教育,贪污归贪污”,背诵了不少亲情句子,却仍然沉浸贪境,难改品行。特别是在“私人化、家族化、裙带化”的权力异化情境下,依靠亲情寄语或者亲情反腐,往往收获的是失望而归。

要想权力为公,终要将其置于公开运行体系之下,像“亲情寄语”之类的举措,只能属于“边角料”,编织不成反腐的制度笼子。虽然我们已经为扭转腐败高发态势,在权力设置与权力监督方面做了很多制度设计,但依然有着不少提升空间,例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依然停留在官员的“自觉”申报阶段,缺乏公示与监督环节,只有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并强化执行,才能使被监督者的廉政意识建立在“公开”而不是“自觉”的基础上。

分享到:
(责编:石冰心(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