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亲情寄语,能劝出对法治的敬畏心吗

2013年07月15日06:23    来源:钱江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亲情寄语,能劝出对法治的敬畏心吗

  郑州市纪委推行“廉政亲情寄语”活动,让干部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悬挂上一条亲情寄语。比如父亲告诫儿子“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清廉梦里不惊”,妻子嘱咐丈夫“公家的钱不能动,平安就是最大的福”,女儿期盼父亲“不求您发财,只求您平安”。该活动开展两年多,已覆盖全市80%以上的单位。

  把家庭作为廉政教育的新阵地,把亲情作为维护廉洁的新力量,似乎是目前不少地方纪委探索的新路子。反腐拉上家庭成员,这种做法也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因为中国文化是家庭本位。家庭本位有正面意义,但也有负面效应,比如表现在贪腐上,腐败者贪赃枉法,一般都全家共享、惠及亲族。让亲人写“廉政亲情寄语”,表白自己不想“共享”贪贿之钱,不想接受枉法之利,只求平安是福,从家庭的人情入手规劝当官者,或许是有一定效果的。

  不过这种规劝要有效果,其前提是父亲真心希望儿子“守清廉”,妻子真心希望丈夫别动公家的钱,女儿真心不求当官的父亲发财或谋职时助自己一臂之力等等。一言以蔽之,写“亲情寄语”的亲人道德境界一定要高,是真心希望官员公正无私、清正廉明。要不然,比如一个原本很贪钱的妻子,为了配合丈夫完成“亲情寄语”的作业,写一条有口无心的“公家的钱不能动”的寄语,挂在丈夫办公室的醒目位置,丈夫也肯定是视若无睹的,是不可能“入脑入心”的。

  细味报道中披露的“亲情寄语”,其共同指向似乎是这一条:贪腐一旦被抓,害了你自己,也害了家人。这样的告诫不能说没有力度,但这一种“反面论证”,不“寄语”官员也清楚得很,会不会把寄语当一回事,并不取决于亲情,而取决于法治的执行力,即政府对贪腐行为的惩治力度。近日媒体披露,多年前被判无期徒刑的河南原建设厅副厅长在狱中悔过说:“我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视为主流,认为大都如此,我又何必独善其身?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我一步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让官员普遍认清这种“错误思想”,敬畏法律尊严,明白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显然远比“亲情寄语”更能让人头脑清醒、心无杂念。

  防风就要先堵洞。透明国际亚太部高级主任廖燃近日说:“中国不缺反腐法律,重在落实。”他还强调遏制腐败要“从减少机会开始”。比如建立严格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就是堵上一个大漏洞,大大减少官员漏出法网的机会。

  敬畏法律尊严,明白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显然远比“亲情寄语”更能让人头脑清醒。

(来源:钱江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