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扬子晚报:路人的“微笑”,可否当做道德的试纸?【2】

2013年07月05日11:07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正方:丢掉微笑恰能反映错位的秩序

  江苏 邓海建

  今天,除了电视上卖牙膏的,好像能冲陌生人微笑的还真不多。

  “微笑功能”的退化,说起来的理由总是有很多,比如工作压力大了、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了、风险社会的不安全感等。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冷酷表情的背后,自己装得很麻木,路人也会被这种“寒意”蹭坏心情。我们轻松地谢绝了微笑,我们轻松地也将自己误伤。但问题是,面无表情的人来人往,果真可以用“压力”或“环境”来搪塞吗?

  古人说,礼失求诸野。如果民众都不会微笑了,恢复微笑功能该去求谁?其实,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宁可在微信上跟陌生人调情,也不愿在电梯里冲身边人微笑。那么,谁把微笑第一个给弄丢了呢?首先是权力者不会微笑了。公共舆论场里,为官者除了正襟危坐就是官腔官调,玩惯了“踢皮球”、备足了“闭门羹”,如何可能在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的权力空间里找到微笑的踪影?其次是市场不会微笑了。埋单时的微笑和维权时的冷面一对比,“上帝说”就显得格外恶心了。消费权益不能有效保护、市场主体竞争地位不能公平捍卫,各有各的委屈、各有各的不堪,交易或者过活,哪里还有微笑的心境?

  历史早就告诉我们:规则不明朗的时候,没有人敢微笑。因为你不知道微笑的后果,示好或者示弱,亲密还是臣服……此时,没有表情就是最好的表情。当权力者靠拒绝微笑来彰显威严、当民众习惯于冷面示人来自我保护,必有一些错位的秩序在钳制着人与人之间简单的沟通与相处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我们也是很擅长于微笑的,微笑的是对领导,微笑的是托关系、找熟人,微笑的是获得公平与正义上的“偷跑”机会。

  微笑不只是一种习惯,而应该是生成于制度与文化中的一种能力。重拾中国人微笑的本能,还是得遵循“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的逻辑,看看谁“领头”把微笑弄丢了。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