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话题】
西方人说参差多态乃是思想之本源,中国人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者李陀将旅美学者林达直接描述成“这么一个充满了偏见的、充满了无知的思想在中国大规模地出版和贩卖”,是不是有些过了?
上周五在一次出版社组织的活动中,学者李陀对旅美学者林达表达了不满。不喜欢一本书或不喜欢一个人,在学界很正常,学术批评甚至对人的批评也都可以理解,但是李陀对林达的攻击,已经超出了界限,令人有后背发凉之感,不得不议论一下。
李陀称林达不是学者,不是作家,不是记者,顶多算是个业余作者。他这样说是他的权利,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接下来,李陀说出这么一段话:“谁纵容了这么一个业余作者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么一个肤浅的观察,这么一个充满了偏见的、充满了无知的思想在中国大规模地出版和贩卖,这是谁?是什么样的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出版环境,造成了这么肤浅的书的泛滥。”“林达和琼瑶这种书,这么肤浅的书流行,他们造成的混乱是严重的。”
我喜欢读林达的书,从《他的总统是靠不住的》。在那之前看了不少书,却难通其妙,所以我感谢林达,尤其感谢他的通俗——把思想文章写得平易近人,要比写得读不懂难上许多。不少朋友也向我反映,他们喜欢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或者《我也有个梦想》,认为他的书是“平易近人的读本”,对大众有启蒙作用。但也有人表示不喜欢,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明白这道理,这也是思想自由的应有之义。
李陀不喜欢林达完全可以理解,但他言论的糟糕在于,他显然不是在进行学术批评,实际上那完全不是批评,那段话思想之专横、声色之严厉、语调之革命,让我看到某些历史人物的影子。李陀的话明白地告诉我们,林达的书就不应该出版,那些出版林达的书的人有问题,因为林达的书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一位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顶着争议,争取言论自由的空间,推出马原、苏童、莫言、余华等先锋小说家的文学编辑与学者,捡起一根棒子,走到了他自己的对立面,这是悲哀的。
说林达和琼瑶的书“造成了严重的混乱”,这是明显的“文革”话语遗风。作为从“文革”的思想恐怖走出来的学者,不仅不对此保持警惕,反而投射出自己的“文革”思维,这是不应该的。
西方人说参差多态乃是思想之本源,中国人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你如果不喜欢一本书,大可以束之高阁,或扔进垃圾桶,或写文章批评,都没问题,那是你个人的事。你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像个裁判,双方队员正在踢球,你让左方队员继续比赛,却把右边队员掏红牌罚下。
朋友西闪说,有人极擅长传播深刻的谬误,看见这么“肤浅”的正确,立刻就疯了。但愿不是这样。
□潘采夫(专栏作家 发自爱丁堡)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