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京晨报:再度认识林语堂

魏润身

2013年05月15日09:35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据《光明日报》报道,黄忠廉教授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发表了关于林语堂文化译出的讲演。他谈到,林语堂先生的翻译功在千秋,他改变丰富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与发展功德无量,居功至伟。

这则消息使不少人惊讶,因为,同为翻译家的严复几乎人人知道,但是之于林语堂,国人恐怕还不如外国人知晓。本人因为教大学写作,专门翻拣过中西译作资料,倒是了解一些皮毛。还曾将林语堂的长篇小说《The moment in Peking》写在一张纸上,问身边的几位教授级英语先生什么意思,并讲明这是一部长篇小说的书名。这几位老师不是说应该翻译为“身处北京的一瞬间”,就是“于北京的片刻”抑或是“在北京的一小会儿”,他们之所以根本不知道这是林语堂先生自己的英文名著《京华烟云》,一是对中国文化的肤浅无知,二是对林语堂这位大家所知甚少,三是他们的互译能力很一般,四是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更是不咋着。

上个世纪30至70年代,林语堂在美国出版了《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30多部英语或翻译作品。尤其是《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榜长达52周。以致《纽约时报》载文:读完这本书,令我跑到唐人街,见到一个中国人便向他鞠躬。林语堂之所以这般给中国人挣脸,就在他对中西文化的纵横捭阖,融会贯通。为什么?作为20岁前一直接受西方教育的林语堂不是假洋鬼子,他曾经针对被自己荒废了的汉语和中国文化进行恶补,才有了贯通中西的超能。

对比今天的译界,很是令人咋舌,当年我们读过的《飘》现在以《随风而去》通俗在书摊上;莫泊桑的《俊友》翻译得多好,我们何必啰嗦为《漂亮的朋友》?狄更斯的《双城记》多有意思,现在却无聊为《两个城市的故事》。没文化的译者不可能搭建起文化的桥梁,不管你的外语多能说多能写,如果不能隽永文化优美文学,其实对文化的交流只能促退甚至起到夹生饭的反作用。所以说,林语堂之于今天的国人,要迫不及待再认识!

魏润身(首师大文学院教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