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的遭遇如其书名:《这次不一样》。这次确实不一样,欧洲的政治家在把两人高高抛上天之后,一哄而散,结果可想而之。
两位经济学家曾经指出,债务与国民收入之比超过90%几乎总能与增长显著放缓扯上关系。说白了就是:少欠债,发展快。几年来,欧洲的政治家们把深度紧缩看成重返繁荣的唯一途径。
然而,最近欧洲政治家们改主意了。目前,欧委会主席巴罗佐已经决定与紧缩说“拜拜”。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更是在IMF和世界银行会议上表示欧洲人的耐心已经到了尽头。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教授提供了哈佛教授是错误的论据。因为上述研究存在着一些“代码错误”和一些可疑的求和过程。低增长才会导致高负债和失业率上升。《金融时报》的专栏作者在标题里就显示出对英国首相政策的嘲讽:《卡梅伦的“紧缩论”站不住脚》。
在欧洲多国向紧缩理论提出质疑之时,德国依旧顽强地坚持其紧缩政策。他们的论点是,“如果放弃弥补债务的政策,回到从前的老路上继续增加债务,高失业率将笼罩欧洲更多年。”(德国外长语)
在其他国家看来,德国的言论无疑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西班牙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其失业人口数量超过600万。西班牙经济如此低迷,却还在德国的要求下继续减少公共支出。
毫无疑问,欧洲多国产生了“仇富”心理,将怒火转向了德国。
甚至有人说,德国是欧债危机最大的受益国,因为德国国债收益率屡创新低。也有人说,德国一直反对欧洲央行实行的宽松政策,目的就是不想让欧元区享受到汇率贬值的红利。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不需要拿一个理论开刀,或者拿一个国家进行矛盾转移。紧缩的政策并没有那么糟糕。IMF日前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财政状况都有了改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略有下降并趋于稳定。
欧洲最大的问题是众声喧哗。可以想见,欧洲的未来不在众声喧哗中永生,就在众生喧哗中死亡。前者似乎并不可能。
记得欧元的创建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承,欧元区的设计本身就不是天衣无缝,历史上的欧洲都是在危机中前行。一边是南部的“享受”型群体,一边是北边的“实干”型国家,这种“混搭”的效果在当时非常时髦,现在却有着负面效应。
只有统一的货币,却没有统一的财政联盟。拥有各自的银行,却没有强大的银行业联盟。各国都拥有主权,却在让度主权的过程中各自为政。如此种种,“统一的欧洲”只是一个梦,混乱的欧洲是目前的情景。
嘘,安静!但要让聪明的欧洲人停止喧哗,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