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环球时报:对众声喧哗,中国需进一步适应

2014年02月27日08:52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环球时报:对众声喧哗,中国需进一步适应

  如果有人说民意在今天的中国“是个P”,那显然是在说谎。民意对中国很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已形成巨大影响,顺应民意执政,是当下中国政治的基本理性。

  互联网为各种力量发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而大家都致力于将自己的意见说成是民意,这当中谁的网上声音大,强调自己“就是民意”的资本就越多。现在,虽然很难下一个定义,但网上形成了一个边界模糊、声音很大的圈子,在PK谁更代表民意上,他们至少看上去占了上风。

  这支力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情绪很大,而且有“否定一切”的倾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绝对的新现象,全社会都极不熟悉。官方不太清楚该如何对待他们发出的反对声音,其他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人群也不知道该怎么与他们共处、互动。这个圈子自己也缺少经验,他们中很多人认为与官方唱反调就是价值,就是在拉动中国民主,用不着再承担什么其他具体责任。

  过去一段时间官方公信力走弱,主流社会在舆论场上像是一盘散沙。上述反对声音得以在互联网上挑战央视那样的传统主流媒体,有时还会有一点威慑力。

  政府方面面临遵从主流民意和妥帖应对网上意见的长期考验。政府显然不能对网上意见漫不经心,尤其不能主动同它呛着来,而是要该听从的听从,确实不对的,也需逐渐摸索更成熟的应对之策。

  现阶段的问题是,网上声音向现实社会扩散的渠道越来越多,“躲它”似乎成了政府和主流社会的第一选择。

  “网上反对派”同时造成了三个效果,一是他们促使各级官员更谨慎了,不敢滥用权力了。二是他们也打击了基层官员为创新工作而承担风险的热情,加重了官员中“先确保不出事”,以及“自己别让舆论盯上”的考虑。最后,这些声音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舆论场的面貌,为中国的社会心理不断注入悲观的因素。

  对这一舆论现象,中国社会的最好对策恐怕还是“适应”。“适应”在这里的含义是,习惯这些反对声音的存在,能够准确甄别它们与真正主流民意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决定这当中有多少是可以吸纳的。无论官方还是其他主流力量,都要有能力在网上意见过激时,坚持原则和正确的做法,而不是一味回避和妥协。

  总之,中国需要活跃的批评力量,但这些力量应当回归他们在中国社会的本位。如果他们发挥了超过他们实际力量的舆论影响力,就有可能威胁真实民意在中国的实现。

  这几年我们遭遇过不少“不准确的民意”甚至“伪民意”。比如全盘否定高铁,将城管等同于“恶势力”,“所有拆迁都是错的”,它们显然同中国的真实民意存在差距。但网上也为改革提供过强大推力,如呼吁严惩贪腐,要求深化改革。这决定了我们对网上声音不能采取单一态度。

  最有力量的权力通常是公权力,同时中国主流社会还有其他权力存在,如资本所有者,各类有影响的名人等等。所有有一定权力的人,都同时负有对这个社会的相应责任。在互联网对社会转型的影响逐渐无处不在的时候,他们都应对网上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后者在现实社会中的渗透发挥积极干预,而不是随波逐流,只求自保。

  互联网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都尚未固化,不确定性很多。每个人多贡献一丁点正能量,和我们不这样做,这个国家的未来将大为不同。▲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