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不添堵”更是参与救灾的理性善举

孔之见 

2013年04月23日14:2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昨日,芦山地震第三天。芦山县龙门乡抗震志愿者总指挥、阆中市志愿者协会会长王浩只眯了两个小时,他的对讲机几乎没停过。这两天,王浩一行每天在劝返1000多名无法保障自需的年轻志愿者,留下50-100名有些经验的志愿者组成服务队,试图让志愿服务更加理性和有组织性(《新京报》4月23日《龙门乡每日劝返千余志愿者》)。

自“420”雅安地震发生后,心系雅安,共伸援手就成为各界的共同行动,各种捐助、救援、招募信息通过媒体铺天盖地而来,各路公益组织纷纷行动,据共青团四川省委昨日下午4时的数据播报,通过报名热线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报名的志愿者,已有8892人次。而事实上进入灾区参与救灾抢险的人员,远不止这个数。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这种让人感动和钦敬的行为很快却演化成另外一种无奈和尴尬,据悉,因各路救援盲目涌往灾区方向,雅安地区道路拥堵,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荥经附近安全检查站一名交警说,出高速后前往芦山县的一段道路非常拥堵,他们已劝退大批社会民间救援力量。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震灾,这是一种大爱和善举,这些行为已经与政府行为互补成为抗震救灾中不容忽视的正能量,释放着浓郁的爱与感动。但在这些行为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盲目和不理性的热情。首先是行为不理性,震灾发生后,大量自发涌入雅安地区的私家车、参与救灾行动的个人,不仅让当地交通拥堵不堪,更让救援生命线陷入瘫痪。其次是行为不科学,大量志愿者以公益团体和自由结合小团体的方式出现,一腔热情的背后没有任何自救自护、救灾抢险的专业服务技术和装备,不仅难以发挥作用,反而更会使自己陷入危险,接连出事的志愿者让人悲痛之余更让人惋惜。其三是抗震救灾尤其是抢险需要专业力量的介入和实施,众多无序涌入的救援力量虽然意义积极,让人感动,但却无形中对专业救援行为和救援力量而言,是个干扰和影响,同时对这些无序涌入的 救灾力量进行劝返和管理,更会占用、浪费优先的救灾资源。因而,这些看似积极而感人的行为,这些透露出巨大正能量值得肯定和推崇认可的行为,无形之中却不得不沦为抢险救灾的“添堵”,这确实让人遗憾、尴尬和无奈,针对此,媒体不得不发出“不给灾区添堵”的呼吁,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1日发出通知,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等未经批准,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

救灾善举成了“添堵”,这种情形让人尴尬而无奈。事实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是我们需要的正能量,但关键是,这些正能量必须以更加理性的态势出现对于抗震救灾而言才是“雪中送炭”而非尴尬“添堵”。

对于社会各界而言,“不给灾区添堵”不仅是保证救灾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另外一种理性参与救灾的善举,也是符合抗震救灾需要的正能量。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端正认识,用理性让八方支援的正能量释放的更全面,更理想,更显成效。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由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加强对民间善举的引导。各地政府、各行业和孩子能部门可以采取开展“心系雅安”系列宣传活动,引导人们关注雅安,用理性的举动支援雅安抗震救灾,可以建立善举凝聚信息平台,一方面为民间善举汇集提供桥梁和纽带,把民间善举汇集成一种力量,及时有效的传递到雅安灾区,另一方面是及时发布灾区抗震救灾需求信息,让社会善举用不同的方式,或捐款捐物,或用现代科技手段慰问,或发挥职能作用为灾区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同时,各地更应该开展例行帮助灾区系列宣传教育引导活动,让所有人都明白,去灾区参与救灾是善举,不去灾区例行的关注更是善举,而立足岗位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也是让国家放心投入抗震救灾,也是对雅安救灾最好的支援。

如果我们有一份爱心,那么就献出这份爱心;如果我们不能去雅安,那么我们默默的工作和安静的关注,也是一种牵挂和关爱;如果我们不能为雅安送去看得见的关爱,那么对灾难死者的默哀也是一种善念;如果我们无法为灾区做看得见的实事,那么“不给灾区添堵”也是一种理性的关爱与奉献!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