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庞大的民间志愿者大军既让人动容,也饱受质疑,在狭窄的山路中,有限的资源面前,去地震灾区救灾是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雅安地震发生以后,虽然去灾区的道路仍旧很堵,虽然面对各种各样的捐款账号,公民们还有点无所适从,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多选择,有这么多途径来表达爱心和关切;从未像今天这样,对取得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社会救援机制,更加理性的公民,这种巨大的进步,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
地震发生几个小时以后,总理已经在现场办公,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向四川汇集,各种救援通道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打开,这一次,少了点忙乱,多了点从容;少了些摸索,多了些干脆。而国民,没有了盲目的等待和无助的呐喊,第一时间组织起来,微公益为灾区开设捐款账号,灾区的路堵了,大家在网上发帖发微博微信,自发地相互提醒约束,别盲目去灾区,最重要的是别给灾区添乱。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灾区最大的支持,你不能去灾区,但是爱心捐款,灾区急需的物资可以去灾区,哪怕是在网上转发一下寻亲的帖子微博,也是对受灾群众的帮助。政府的应急机制的及时高效展开,与公民行动的高度自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灾区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理性更是对彼此的信任和包容。不可否认,在这几天的应对上,不能说十分完美,公民的行动也依然有一定的盲目性,但社会表现出了对政府工作的高度信任,对民间力量的高度认可,这些印象都让我们产生了这样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事交给他们办,放心!我们的周围被信任包围,被爱心包围,在这些日子里,我们放下了成见,放下了偏见,放下了利益的争夺,一心只为一个共同的愿望在相互守望支持。这样的社会才是让人放心的,才能让国民安居乐业。而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吗?
成熟的社会、理性的国民,会将每一次伤害降到最低程度,会给国民以信心和力量,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伤口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