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解放日报:直面一种“习惯性质疑”

鲁军

2013年03月28日10:10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又是一个对“选拔年轻干部”的质疑。继焦三牛、牟阳、董海涛、李泞玉等人之后,1985年出生的湘潭县副县长徐韬近日成了网民们热议的话题。

干部年轻化作为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近年来在各地得到大力推行,这对于培育后备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有积极作用,非常必要而紧迫。但不时出现的 “最年轻市长”、“最年轻镇长”,也让人们对此产生了质疑,甚至逢提必疑。如何看待这种“习惯性质疑”?

其实,开放时代的今天,出现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无可厚非。只要程序公开、透明、民主,干部年轻化并无不可。真正的问题在于,干部年轻化制度在有些地方的执行过程中被“变味”,制度的硬性约束力被抵消,公信力被消磨。事实证明,选拔年轻干部如果缺少严格的选拔程序,干部年轻化就可能成为某些地方和部门任人唯亲、谋一己之私的工具。只有选用程序严谨规范,才能保证选人用人结果公正合理。坚持把按程序办事作为规范干部选任工作、保持干部队伍纯洁的关键举措来抓,排除各种干扰,对干部选任工作做到坚持程序一步不让、一步不乱、一步不缺。如此,才能消解“习惯性质疑”,才能使干部选拔工作让人心服口服,平息争议。

为了年轻而年轻,为了选拔而选拔,这是一些地方提拔年轻干部后被“习惯性质疑”的原因之一。为完成配备年轻干部的任务,许多地方盲目追快,年龄上的一刀切盖过了对才能德行的仔细考量和冷静思考。以至于即便是唯一候选人,没法差额选拔,也毫无顾忌招入门来。比如,因为湘潭县没有其他合适的80后干部,徐韬得以增选副县长。在有些地方,因为没有其他符合条件候选人,只要符合 “年龄杠杠”,就获得破格提拔。过度低龄化的方式实际上违背了干部年轻化“因才破格”的初衷。

“习惯性质疑”的困惑,还在于人们对选用对象“背景”的怀疑,这更让人反思,该怎样让一项好制度赢得信任和民心?现实可行的是,用更加详细、明晰和完善的制度供给,框定年轻干部的选拔标准、程序和规范,打破官场潜规则、惯性势力和歪风邪气。唯如此,才能逐步收复信任失地,选出真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干部。

年轻干部提拔,的确需要公众监督。干部任用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公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要求。当然,质疑应建立在理性、尊重事实的基础和前提下,而不应无端猜疑。年轻干部成长也亟须大家呵护:多一些真心鼓励、少一些“拍砖”打击;多一些合理建议,少一些无端质疑。当然,对年轻干部来说,这种质疑也不是坏事。虽然会带来短期的烦恼甚至困惑,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种磨练和考验,从而在工作中更加严谨,压力变动力,干出实绩。这样,会成长得更快。

笔者认为,不能说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干不了副县长,就不能成为县处级官员。一些年轻官员之所以屡屡遭受公众质疑,恰恰如湘潭副县长事件一样,背后还是人们对公正与透明的疑虑。“习惯性质疑”更多来自于社会的期待,期待在干部选拔、尤其是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中能更加公开公正。事实上,这种质疑,在客观上也促使各级党委在干部人事工作上更加审慎,更让个别有歪心眼、想动手脚的人心存忌惮,从而形成一种震慑力、“硬约束”。

分享到:
(责编:齐贺、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