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每日电讯:“淑女班”难载性别社会化重任

杨朝清

2013年03月27日13:3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公民发言

  今年,广东广州市老牌名校真光中学高一年级计划开设两个女生班。每天,女生要穿旗袍上学,还将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该校校长荀万祥介绍,开设女班的目的在于创设氛围,培养有气质、有想法的女学生。全年级只有两个班是纯女生班,其他都是混合班。平时组织活动,各班也是可以交织在一起的。(3月26日《南方都市报》)

  当“阳刚男”和“淑女”成为稀缺资源,在“男孩女性化”“女孩中性化”的性别焦虑的驱动下,开展性别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论是河南郑州“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还是上海的“男子中学”,抑或是酝酿之中的“淑女班”,都试图从学校教育出发,对偏差错乱的价值观念和性别分工进行“纠偏”。

  性别教育的本义,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和角色规范。作为高中特色课程,“淑女班”考虑到了女性独特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要,既是对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性别教育的一种“补课”,值得肯定。

  与传统的农耕社会相比,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中,大量的女性从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在职场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在公共事务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性格融合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必然要求人们更新性格观念,以一种多样化的思维来进行性格审美。

  然而,“淑女班”将女生们视为一个整体,却忽视了他们在身世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她们硬塞进一个共同身份之中,之后便让她们开始一段共同的命运,接受相似的对待,规训出相同的反应出来。这一切,和尊重学生差异性、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教育精神背道而驰。

  在一个流动开放、多元的社会里,出现“男孩女性化”“女孩中性化”的现象,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相比之下,单向度的“非此即彼”的性别教育方式,既无法割裂女生们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也无法进行逆向的性格审美。由此观之,“淑女班”即使图景动人,也难以完成性别社会化重任。毕竟,性别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男女制造工厂”。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