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很多高校进行学生体质测试的时节,最让学生叫苦的当属800米和1000米跑,对于一些跑步“困难户”来说,找人“代跑”成了顺利过关的捷径。“花上50元或100元,就能找到一个‘代跑’。”浙江某高校大二学生小秦告诉记者,“在网上发帖后两天内就能搞定。”(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运动健身,还在于完全人格的培养。上一世纪初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强调,“体育之目标……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除了强身健体,体育还能够培养为社会服务所需的一切优秀品质,即体育有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协作意识、规范行为习惯和激发奋进精神等多重内涵。
而眼下的大学校园里,居然连800米、1000米跑都要找“枪手”代跑,不免让人感觉到一丝苦涩,如此下去,又如何能够培养“完全人格”?市场的触角伸到这些本该亲力亲为的领域,只能说,高校体育教育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来的异化,已经到了必须纠偏的地步了。
那么,又该如何纠偏?首先,学校应该真正营造注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氛围。这种重视不是搞一搞体质测试就可以了,而是应该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大学生热爱体育、坚持锻炼、力争上游的精神,要让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而不是被动地以考试、以分数作为出发点。必须清楚,一个生龙活虎的氛围,很难从严苛的考试中产生。
时下很多大学往往呈现出种种让人难以理解的怪现象,有报道称,一些大学学生不愿意早起,学校对此现象,也往往习以为常,束手无策,偶有学校以提供免费早餐的方式吸引大家早起晨练,还引发高度关注。其实,学校完全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体育教育。说到底,还是重视程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