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研究和修改,在拟修改的13处中比较重要的有6处。
比如,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段落里,增加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强调要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时,明确了不仅要用实际行动,还要用“成效”让人民看到希望。在有关制度建设中,增补了“生态补偿制度”。
不要小看了这几个字的分量。它们的增补,不仅有极强的问题针对性和工作指向性,更彰显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这就是民意。民意,正是报告修改的导向。民意所指,就是政府工作的方向。
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意也包括对所处状态的不满意,对较为理想状态的期盼。政府工作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就要以民意为工作导向。只有在民意导引下的政府工作,才可能让民众满意。
这几处重要修改,恰恰是民意所指的焦点所在,说明《政府工作报告》对民意的较高契合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意所指的焦点,一个就是公平正义,一个就是环境优美。
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从开豪车住保障房、吃低保,到小升初“拼爹”,再到一些案件的不公正判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它活生生地存在于民众的社会生活中。而在另一方面,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使公平正义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化。很多时候,维护公平正义就是一种利益博弈与均衡,需要冲破特权思想的壁障,冲破利益固化的樊篱。
环境污染问题甚至要比不公平不公正更影响人们的幸福。面对弥漫城市上空的雾霾,幸福感退,苦楚感生。面对地下水的污染,面对土壤的重金属超标,人们的生活就可能失去一种惬意与随性。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质量会下降,健康问题会日渐突出。
由此可见,这几个字的增加,笔下有千钧之重,笔后有亿万民众之忧。然而,增加几个字,何其容易哉。落实几个字,又何其难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意味着政府工作理念的全新建树,更意味着走入实践要有群众感受之变。强调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效”,则更明确了群众实际感受的重要性。然而,无论是理念还是落实,远不是增加几个字这么简单。这就如同在地球仪上从北京走到纽约只需一秒钟,在地球上走起来则是万水千山。
但毕竟,这几个字凝结着民众的意志,修改的背后也有政府决心的坚定。这是走向改变的第一步,我们期待一步一步走下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