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法制日报:屌丝逆袭 【2】

韩浩月

2013年03月02日09:23    来源:法制日报    手机看新闻

但对于“屌丝”一词的反感,不止是冯小刚一人,它乃是整个精英群体的“敌人”,在早期批评这个词的人群中,就不乏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但在网络时代,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需要在同一个媒体平台上发言,这些批评的声音很快被淹没,甚至不少意见领袖也加入了使用该词的队伍。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开始使用“屌丝”的时候,精英文化的防线已被这个词突围,不管喜不喜欢,人们最终选择了这个词在生活与媒体中横冲直撞。而冯小刚这次在微博上的批评,可以视为精英文化的一次强势反弹。

“被语言监控”,学者崔卫平曾以此来形容各种网络词汇的流行,“当事人按照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效果来设计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这里的“监控”其实也可以替换成“绑架”,在群体活动中,当一个词成为通行语言后,很容易让意念不坚定的持不同意见者同化,因为拒绝被同化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被群体放弃。而作为“精英中的精英”,冯小刚被隔离在了一个相对后知后觉的空间。再者,鉴于年龄、身份、地位、审美等诸多原因,他不必靠迎合舆论获取利益,所以才有足够勇气“开炮”。

即便冯小刚不发言,精英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对抗也一直没停止过,《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或拒绝收录哪些网络词汇,主流媒体何时在何版面首次使用了某个网络词汇,哪些作家拒绝上网、拒绝网络文学、拒绝在文字中使用网络语言等等,这些都会成为新闻。以年龄划分看,网络词汇更多出现于年轻人的口中,而在企业家、公务员、商业人士等成熟人群中,网络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即便是曾经的网虫,在进入中年期之后,对网络词汇的敏感度也会丢失不少。这可以视为主流文化开始起到过滤作用,无意义的词汇会被自然淘汰,有价值的词汇会进入公众生活,成为人们一致理解和认同的符号。

回到“屌丝”这个话题,尽管它在网络上的流行程度一度极高,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仍无法堂而皇之地脱口而出。有这样一种可能,它只能属于网络,难以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长时间生存。它不会因为使用者众而登堂入室,也不会因为冯小刚乃至整个精英群体的抵制与批判而加速消失,语言的形成、发展与淘汰自然有其规律,不用太为之操心。

分享到:
(责编:张元玲(实习生)、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