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顺清/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研究采集样本中高达八成的政府采购商品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豪华采购”、“天价采购”层出不穷。其中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一台普通的台式电脑政府采购价达到惊人的9万多元,而市场价不过才2000多元,相差几十倍(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政府采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常有曝光,不过以前对政府采购中不规范行为的披露大都集中于具体案例,而此次社科院的调查着眼于全国,面向中央部委和26个省市政府进行,可以说从更加宏观的层面让我们看到了政府采购的普遍现状。八成商品采购价高于市场平均价,三成采购资金被浪费,何其惊人!2011年,全国政府采购总量已达1.13万亿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或许所谓“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下的浪费”都无法望其项背。
为何政府集中采购这项一直被视为节约资金、减少浪费的最佳方案会出现如此有悖初衷的现象?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更在于执行中的偏差。比如因审核不严造成预算过高,存在不花白不花心理;因监管不严造成权力过分集中,供应商由原来需要到处跑关系,发展为“拿下一人”即可等等。事实上,即便问题很多,但集中采购依然是目前公认的政府采购形式。不过在种种原因之中,在笔者看来最关键的,还在于采购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远远不够。
因为招标信息的不透明,招标面过窄,政府采购常常沦为小圈子里的游戏,招来招去都是老面孔,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因为招标过程的不透明,缺少必要的外部监管,中标抑或不中标的关键因素取决于什么,外人很难知晓;因为对采购信息的“保密化”处理,中标商品的信息太过模糊,群众就算心存疑虑也无监督之力。事实上,即便是社科院调查组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相关样本信息也是困难重重,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直接拒绝提供一切信息。
缺少了信息透明,政府采购不但在最关键的价格方面得不到保证,造成资金的浪费,也为以权谋私、引发腐败行为乃至违法犯罪埋下了隐患。商品买卖从来都是货比三家,比价格、比服务,但政府采购却长期“只买贵的”,其中有多少资金间接流向了个人腰包,其实不难想象。更重要的是,在政府采购制度先进和程序正义的外衣下,所有可能存在的权力交易和腐败都变得更加隐蔽,很难被揭露。或许,这也是政府采购中的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保证信息透明是规范政府采购的基础。只有保证信息透明,让政府采购接受更多来自外部的监督,才能实现公共资金的最大价值,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客观上,也可以预防和打击违法腐败行为。而这个要求,其实本就是政府采购中的应有之义——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