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京晨报:毒校服源自监管缺位

欧阳崧

2013年02月19日09:14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上海一款学生服被检出含有致癌物,目前,质监部门已立案调查,据悉,生产厂家曾多次登上质监部门的“黑榜”。(2月18日《北京晨报》)

  毫无疑问,“毒校服”绝对不是个案,看得见的毒是“致癌芳香胺染料”,只需停穿整改;看不见的毒就是纵容这些“老油条”长期存在的监管体制,要彻底清除就要彻底弄清产生此类乱象的根源。

  在很多地区,校服产销过程十分封闭,生产和设计过程都没有相应监管,而学生对于校服也没有选择权和知情权,学校“强制”学生缴纳费用领回校服,学生唯一参与其中的可能只有量身高环节,这就在客观上给学校和生产企业创造了“暗箱操作”的条件,学校存在串通生产商压低校服的质量从而谋利的可能。学校掌控着校服的质量,直接的质量监管近乎空白,学生能否穿上安全的校服,全靠学校领导的道德自控力。

  在生产环节,也存在多处监管盲点:其一,问题布料供应商不少是外地企业,监管权限不足,往往难以介入;其二,不少校服是在外地生产,许多服装企业只是“销售商”,赚取中介利润,产品质量无从检测;其三,校服生产准入门槛低。只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服装企业都能生产校服,不需要申请专门的生产许可。哪怕依据《产品质量法》吊销其营业执照,违法企业还可以重新申请登记注册新公司。

  诚然,这些因素是造成“毒校服”决定性因素,但其他因素也不容低估。涉事企业何以炼成“老油条”,甚至生意红火?学校在采购时,明知这些企业“不靠谱”,为何还以“学生”试“险”?此类缘由仍值得深究。

  既然“毒校服”的毒性源自于监管缺位,相关部门就要跟进有效的监管。处理涉事企业之后,根除生长“毒苗”的“毒土”,才是彻底清除“毒校服”的正途。否则,疗毒就成了“割韭菜”。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