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偷拍受贿者被拘留,涉腐县委书记谁来查?

2013年01月31日16:1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偷拍受贿者被拘留,涉腐县委书记谁来查?

背景:湖南麻阳县3名公职人员在成功偷拍到县委书记胡佳武的“受贿”视频后,将刻录的光盘交给胡佳武,“要其看着办”。胡佳武随后报警,3人均被拘。当地宣传部证实,3人监视县委书记长达半年。

华商报发表舒圣祥的文章:这样的情节,看上去很勇敢,实则很天真;事实证明,偷拍到的腐败证据,非但没能帮助他们得到想要的,而且还将自己送进了班房。相反,他们笃定其不敢对自己怎么样的县委书记,如今依旧是县委书记,因为有说法是“培养一个干部成本比较高,一定要慎重”。由于我们并不知道视频具体拍到的都是些什么,自然也无法得知具体情形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只对偷拍者进行法律追责,有受贿嫌疑的县委书记却未遭任何调查,肯定是说不过去的。那段视频里究竟偷拍到了些什么,如果没有一点“猛料”,这三个年轻人何以如此大胆敢于当面送交?所谓一码归一码,偷拍者该担的法律责任固然要追究,被拍者该担的法律责任更不该被忽视。高检日前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犯罪案件。可现实的困难在于,拿什么去监督“一把手”?赵红霞撂倒重庆十数官员近乎“神迹”,下属偷拍“一把手”办公室也是很傻很天真,我们该拿什么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所以说,下属偷拍县委书记办公室受贿的麻阳事件,决不应该只是当做狗咬狗的笑话来看。尤其是,偷拍者已经进去,被拍者却无人调查,让人百思不解。

小蒋随想:雷政富当初被重庆商人拿不雅视频要挟时,也向当时的上级进行了交代,随后商人与赵红霞都被关了起来,雷政富则依然像个“好干部”似的逍遥了几年,直到警方内线与举报人把其抖露出来才歇菜。与其说这是雷政富“相信组织”后的回报,倒不如说是曾经的重庆方面对自己人的龌龊选择了掩盖子。这是渎职,更是执法犯法。从目前的情况看,麻阳县委书记胡佳武被下属偷拍要挟,进而向警方报案,偷拍者被拘留,胡佳武官照当,与雷政富案似有雷同之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相当的受贿证据,偷拍者不可能斗胆要挟胡佳武。胡佳武被“慎重保护”,究竟是当地的“用心良苦”,还是所谓的“官官相护”?唯一令人安慰的是,胡佳武涉腐不像雷政富那样被“捂”了几年。事情已然被曝光,某些人就没法搞“内部处理”的把戏。对公众而言,胡佳武是否受贿及三个偷拍者有何目的,理当做到案情公开,公众对此具有知情权。在此基础上,司法才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裁决,公众才能判断判决的公平公正与否。此类案件切忌权力插手干涉,否则,无论是权力,还是司法,都无法取得公信力。

雾霾天“30%公车停驶”,无惩戒难禁止

背景:雾霾再袭北京,“极重度污染”下,北京应急方案启动,“30%公车停驶”指令发出。然而,经监控发现,全市16区县属地范围共有875辆公务车违反停驶规定出行。另据新华社调查,“没有一家单位愿意公开本单位当天停驶的公车车号,也不愿透露停驶公车的数量”。

京华时报发表金明岩的文章:空气污染治理,是政府的责任。执行相关规定,首先是各级政府单位部门的义务。只有政府部门先带头执行,政令才会畅通。否则,政令就会形同虚设。800多辆公车“顶风违纪”,表明治污政令还难以贯彻,更表明雾霾治理之路不易。不断出现的雾霾,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从燃煤污染,到汽车尾气污染,从企业污染排放到居民烧煤排放,从北京本地的污染,到周边地区的污染,要治理起来本非易事。只有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才可能使空气质量有一个明显改观。这种综合整治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各方听从政府的治污政令,执行起来不打折扣。倘若有一方执行不力,则不仅治污效果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带动其他污染主体效尤,导致治污效果的不断流失,终致不治。很多制度最后沦为摆设,很多政令最后变成空转,其起因正在于此。在这个意义上,875辆公车违背政府的“极重度污染日30%公车停驶”指令,是给政府政令畅通问题敲响了一记警钟。这不仅折射出政府部门执行力的问题,也已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顶风违纪者,应严厉追究责任。如此才能让社会各方看到北京治污的力度和决心,社会公众才会看到北京天空变得澄澈的希望。

小蒋随想:无惩戒难禁止。北京实行机动车单双号行驶,违者尚且要处以罚款,公车如果不按规定停驶,显然也该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必须指出,处罚公车不能套用罚款的办法,因为公车开销都能报销,单纯的罚款无异于让纳税人替公家人的违规买单。在此问题上,应对公车管理者适用行政处罚,并对公车司机进行相应的罚分。遗憾的是,目前“30%公车停驶”似乎没有对违者的处理办法。面对毫无震慑力的指令,一些公职单位自然有恃无恐。治理雾霾,理论上大家要“同呼吸共命运”。问题是,法治社会的管理不能仅靠觉悟。在某些人看来,如果在大街上走或者骑车,等于直接吸入PM2.5,不如坐在封闭的小车里洁净。至于开车对大气的污染,则不在其考虑之内。空谈执行不力没有意义,要让不执行规定者自食其果,方能体现规定不是吃素的,才能让一些人就范。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