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0年,北京平均每年增加63万人,10年共增加600余万人。北京市长王安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将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列入2014年主要任务,报告明确提出今年主要预期目标:常住人口增速明显下降,“要建设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推行居住证制度”。
北京拟不设申办门槛办居住证 不办将处罚
北京今年将加快居住证制度研究,有望搭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福利等功能。功能完善的居住证会吸引来京工作的人员办理,有助于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底数掌握,准确的数据可以发到相关职能部门供他们科学精细化的社会管理。“居住证不设门槛,有利于公安机关做这些工作。”初步预想是来北京的人员就得在一定期限内办理。居住证制度也正在研究罚则,对于个人不办理或者用人单位不给员工办理的,将进行处罚。[详细]
持居住证者有望享在京买车买房等公共服务
此前,北京实行的暂住证让常住者没有归属感,而居住证则有归属含义,这主要体现在附加在上面的公共服务上,可以使长期工作在北京又没有户口的人,在很多方面如住房、购车、社会保障等享受到与北京市民同样的公共服务。“持证者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年限长短,与其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的多少成正比。”居住证制度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和户口并轨,让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详细]
北京市委书记:保障善待每个来京的人
“对来这里的每一个人,我们都要善待他,户籍人口也好,常住人口也好,也包括流动人口。”郭金龙表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北京形成了新的人口二元结构,出现了老市民和新市民等一些问题矛盾,这集中表现在户籍问题上。特大城市控制人口需要探索改革,所以北京将推出居住证制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尽义务,同时可享受权利和服务。[详细]
北京将推行居住证制度。而早在2008年8月1日,深圳市便开始实施《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居住证制度取代存在了24年的暂住证制度,成为深圳市人口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被认为是让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的有效举措。从居住证到暂住证,一字之差背后内涵有何不同?
暂住证:承受不安、不便、不公
“‘暂住’的人,终究只是城市的过客”
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刘先生1989年来到深圳时,暂住证是纸质的小本,1996年后,暂住证升级为卡式。当时,公安部门对暂住证的查验特别严格。刘先生告诉记者,暂住证是他能够在深圳居住的证明。为了应对公安部门的随时查验,“就连出门不远买个东西都会带着。”很多外来人员在深圳生活了十几年、二十年, “暂住”一词早已名不副实。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如果仅因为户籍的原因而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务,“是一种极大的不公。”
居住证:享受权利、便利、福利
“基本享有与户籍居民相同的社会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深圳发放居住证已超过2000万张。在“人人都有证”的情况下,居住证是否会重走暂住证的老路,成为一个“仅仅是身份证明”的工具?根据深圳现行政策,持有“居住证”的常住人口,可享受包括子女计划基础疫苗免费接种、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办理户籍迁入等在内的15项社会权益,在子女就学、申领驾照、缴纳社保方面均享受便利。同时,居住证制度使政府对外来人口的信息掌握更为准确,公共服务投入的计划性会更强。[详细]
暂住证vs居住证,最大问题不在一字之差
“暂”改“居”,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区别,前者带有主观上的管制意味,后者更显客观与身份平等立场。但无论是居住证还是暂住证,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一字之差,而是这种变化让外来务工者得到了什么,如果抹不去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身份歧视和享受公共服务的差异,这个证叫什么名字都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从2005年废止《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管理条例》以来,北京一直在探索实施暂住证替代制度。此次“暂”改“居”正式进入改革快车道,也备受期待,吸引了广大“北漂”青年对居住证新政的关注。
办证人员态度差,“北漂”盼居住证手续简化
赵小姐从北京的大学毕业后便顺理成章地留在了北京,成为“北漂”族中的一员。“当时去办暂住证还真是折腾了一番,先要到街道开证明、盖章,再到派出所交材料。这些手续只能在上班时间去,那两天就为了办这个事儿,都是在单位请假的。之后又遇到了手续不全,办事人员态度差等种种问题,现在想起来都特别窝火。”赵小姐表示,“真的希望以后再办居住证的时候,手续可以简化一些,这样我们去办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这件事是个负担。”
不办居住证是放弃权利,为何要罚?
既然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是为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那对办理居住证与否动辄适用罚款措施,其实不适当,也没必要。居住证办理,北京计划出台处罚办法,令人怀疑所谓“有望搭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福利等功能”承诺皆为空话。公共服务、福利体系靠真诚、保障、人人受益来健全完善,而不能靠强制和处罚。试想每一名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够享受到市民待遇的话,不强制也会有人抢着办证。[详细]
北京居住证与工作居住证待遇享不同政策
针对北京正进行居住证研究的问题,北京市人社局副局长陈蓓表示,即使北京实施了居住证制度,现行的工作居住证也不会取消。原“工作居住证”持有者在子女入托就学、房屋购买等方面,享受与“居住证”不同的政策,即享受与本市居民相平等的待遇,“目前还是坚持这么样的政策”。如此一来,这样的“居住证”对于“北漂”来说又有什么吸引力呢?[详细]
居住证要有清楚的定位
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居住证制度被认为是对人口登记制度的一种完善。随着大城市日趋发达,生活压力、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出于个人意愿的人口流向早已不再单一,有怀揣梦想寻找机会的流入,也有迫于现实的流出。不过,在这层双向性中,流入仍占主流。它提出一个问题,即仅以市场、个人流动意愿为基础,能不能实现人口控制。在这个问题之上,居住证的定位就变得非常重要。[详细]
居住证制度承载公平正义的期待
居住证改革的善意值得高度肯定和鼓励,但也必须看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户籍难题背后就是发展问题和大城市的容量问题,户口形式可以绕开,但这些刚性问题无论在哪条路上都躲不过。在做不到户籍绝对公平的情况下,优先建立解决问题的相对公平原则,就成了很重要的事。目前大城市的有限户籍资源都优先向精英开放,而一些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里,并且已有条件完全融入城市的人却被排除在外。北上广等大城市有必要更细致地审视落户原则。[详细]
让居住证成新户籍制度“通行证”
可以预料,随着新型户籍制度的稳步推进,居住证将成为城市为外来人口提供多重服务的“权益证”,甚至成为形成新型户籍制度的“通行证”。如果政府能够不折不扣地履行诺言,想必居住在城市的非户籍人士都能够认真配合,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居住证,过去由城市管理者苦劝、甚至强制办理暂住证的尴尬局面,也将就此终结。因此,居住证应成为消除城乡差别、体现社会公平的城市标签,承载更多的城市福利与人文关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