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羊城晚报联合金羊网展开问卷调查,611名网友参与了调查。70%的网民表示今年过年将会回家,但57%的网民则表示,春节如果回家,最害怕赚钱太少不够用。那回家到底要花多少钱?近八成的网民表示,自己过年回家的花费已经超过了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
38%网民:回家的诱惑在于见到父母
回家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充满了“诱惑”。38%的网民表示,回家最期待的是见到父母,这也是“春节回家,你最期待的事情”这个选项中得票最高的一项,这也反映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急于返回家乡的迫切心情。另有32%的网民表示过年只想在家里宅着休息。
28%网民:回家成本太高
而选择不回家的网民们给出的原因既包括令人心碎的加班(得票率8%),也有近年来被炒热的“怕被催相亲结婚”(得票率4%)等。但有25%的网民表示,主要是回家成本太高,8%的网民选择接父母来过年。
59%网民:春节花费在2000元-10000元之间
回家成本太高,57%的网民最怕赚钱太少不够用。那回家一趟,到底得花多少钱呢?参与调查的网民中,表示花费在2000元以下的仅有25%,花费在2000元-10000元之间的占主流,得票率有59%,更有17%的网民表示回家一趟将损失“银两”在10000元以上。[详细]
那过年回家的钱到底花在哪里呢?综合网民的选项和留言发现,包含了来回交通费用、春节给亲友的压岁钱,还有给自己购置衣物和朋友间聚会的花费。79%的网民表示,春节回家的预算已经超过了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其中更有15%的网民表示“回家一次,损耗半年”。
5000元双飞好“肉痛”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并不陌生,但却让在广州工作了两年的小暖有了切身的体会。她刚刚托朋友预订了广州到吉林某市的火车票,“晚上开出,要到第三天中午才到,30多个小时”。为什么要选择火车出行呢?“机票太贵了”,小暖说,即使提前一个月就上网预订,但是2000多元的机票还是让她望而生畏,“来回就是500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最终,小暖选择火车卧铺,“坐火车差不多能省下4000多块,正好用来添置点年货带回去”。[详细]
走亲戚就得预5000元
“你说到底是请我爸妈过来好呢,还是我回家一趟比较划算?”白领小陈说,这几乎成为最近他和朋友间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去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小陈在广州度过了一个人的除夕。今年春节,好不容易和老板请了假,但是列出了回家的预算之后,他却开始犹豫。“我家在长三角,交通方便,时间也充裕,但关键是两年才回家一次,人情应酬就少不了”,小陈表示,过重的“人情债”让他开始考虑,“该不该把爸妈接过来或者干脆一起去旅游呢?”[详细]
年终奖还不够发红包
东莞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刘元今年将踏上工作后第一次回家路。刚领到年终奖的她粗略一算,不仅奖金全部“充公”还要搭上小半个月的工资。刘元说,除了对爷爷奶奶孝敬外,还要给出国的堂弟、上小学的表妹和刚出生的侄子侄女每人“意思”一下。刘元算了笔账,就算最少给200元,也得好几千元。她抱怨道:“如果每年过年回家都有这样的压力,也太辛苦了。”[详细]
理由一:购票难、乘车难、出行难 “恐归族”害怕回家路
春节临近,铁路春运已经逐渐进入售票高峰,购票难再次成为了最让大家头疼的事儿,抢票大战也越演越烈。购票难可怕、乘车难也可怕,每年过年火车、汽车上的人山人海也让人受不了,有的人路程远,需要坐一天的车才到家,真的是很累。购票难、乘车难、出行难让“恐归族”害怕了回家路。
网民支招:小时候喜欢过年,因为有新衣服、糖果、饺子、鞭炮、压岁钱……长大了的我们却开始害怕过年,回家路也成了“恐慌途”,各种艰辛难以诉说。今年就让我们抛开杂念,排除万难,让本该幸福快乐的假期没有“恐惧”。[详细]
理由二:结婚、生子、找工作 三座大山翻不过
“30多岁了还不结婚,你想干啥?”每年回家,要是家人和亲友这样问,剩男剩女该如何应对?采访中,被逼问何时结婚;何时生小孩;找了什么工作;收入如何等涉及“隐私”的问题,也成为异乡人恐惧回家的第二大理由,有五成以上受访者表示有过被问过上述问题。
网民支招:结婚、生子、找工作,这是为人父母最为关心孩子的几个问题,有时过度关心会让孩子压力倍增。此时,“恐归族”们应该做好父母沟通工作,安抚好父母。与此同时,也该认真思考一下具体原因,尽量想办法弥补,让父母真正放心。[详细]
原因三:走亲访友一天赶两三个场 比上班还累
被掏空钱包会心痛,被追问隐私会破坏好心情,即便没有这些顾虑,有的“恐归族”还是恐归,理由是回家太累。采访中,选择这一理由的人也超过了1成。春节期间,不是亲戚朋友来串门,就是老同学相约聚会喝酒,“有时一天要赶两三个场,真的累。”
网民支招:如果觉得在家应酬太多,得不到休息,不如带上家人找个安静的地方,静心休息,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选择较远的地方旅游。[详细]
回家过年勿让消费挤压亲情互动
回家,原本只关乎情感意愿,不关乎经济能力。然而,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当下,回家,不仅是一种情感性的社会活动,还是一个消费性的经济活动。正如北京大学佟新教授所言,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因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金钱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关系的远近,情感的亲疏,都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消费来呈现。当人们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评价体系,春节消费的水涨船高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详细]
放下面子和攀比,让春节回归温情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佳节,儿时的春节,简单而幸福。而今,物质生活生活好了,父辈们在家盼着在外打拼的孩子回家,可孩子们却恐惧回家,因为压力太大。过去家家户户条件都相当,没什么可比;如今,大家生活越来越好,拉开了差距,有了可比之处。在面子观念和攀比心理作用下,异乡人回家顿时压力倍增,红包、拜年、团年饭这类蕴含温情、亲情的春节关键词,变了味,一切向“钱”看齐。马上又要过年了,大家是不是可以放下“面子”、“攀比”,让春节回归到她应有的纯朴上。[详细]
从“物质年”到“情感年”是一种进步
其实,消除过年综合征就需要消除物质心理,子女回家过年关键在于情感交流,不在于物质多少。而父母更应意识到,对孩子也不应有工作、房子、男女朋友等的要求,这些何尝不是父母太物质化的表现?物质年到情感年是一种进步,当你在为礼物犯愁时,不妨想想父母到底需要啥。而当父母觉得孩子没对象、没好工作时,不妨就去城里过个年,看看孩子的生活到底是啥样。这样双方互相换位思考一下,或许一些不必要的想法就会减少很多,没有了相对物化的束缚,亲情才有可能被激发,节日的团圆本义才会回归。[详细]